除夕之夜,没有鞭炮之声、烟花之色,年味该是多么冷淡

腊月的最后一天 , 宋人谓之“除夜” 。这一天 , 士庶“不论大小家 , 俱洒扫门闾 , 去尘秽 , 净庭户 , 换门神 , 挂钟馗 , 钉桃符 , 贴春牌 , 祭祀祖宗 , 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 , 以祈新岁之安” 。这套习俗 , 至今在潮汕一带仍得以完整保留下来:过年前 , 家家户户都要洒扫门庭 , 叫做“扫除”;都要贴门神、春联、年画;都要在除夕这天祭拜祖先、社神、天地 , 这叫“团年” 。
宋代的“桃符” , 其实就是今人所说的“春联” , 因为以前的春联不是写在纸上 , 而是写在桃木板上 , 故有“桃符”之名 。王安石有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 ,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说的便是:在热闹的炮竹声中 , 旧年的最后一天即将结束 , 人们祈望新年生活更美满 , 家家户户都忙着换上新的春联 。可惜今天城市中许多商品房的设计 , 连贴春联的门楹都给省掉了 , 买副春联都不知贴哪里 。
吃过年夜饭之后 , 宋朝的城市迎来了彻夜不眠的大年夜 , “士庶之家 , 围炉团坐 , 达旦不寐 , 谓之‘守岁’” 。孩子们跑到外面 , 绕街唱儿歌:“卖痴呆 , 千贯卖汝痴 , 万贯卖汝呆 , 见卖尽多送 , 要赊随我来 。”这叫做“卖痴呆” , 儿童以此相戏谑 , 也寄托人们希望来年变得聪明的意愿 。
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趣味十足的小诗 , 描述吴中民间“卖痴呆”的习俗:“除夕更阑人不睡 , 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 , 云有痴呆召人买 。二物于人谁独无?就中吴侬仍有余;巷南巷北卖不得 , 相逢大笑相揶揄 。栎翁块坐重帘下 , 独要买添令问价 。儿云翁买不须钱 , 奉赊痴呆千百年 。”近代广州仍有类似风俗 , 不过不是“卖痴呆” , 而是“卖懒惰” 。

除夕之夜,没有鞭炮之声、烟花之色,年味该是多么冷淡

文章插图
除夕之夜 , 怎能没有鞭炮之声、烟花之色?宋代时 , 火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 , 人们利用火药制成响亮的炮仗、璀璨的烟花 , 在节日里燃放 , 图个热闹与喜庆 。除夕夜 , 宫禁之内 , 炮竹最响 , “禁中爆竹山呼 , 闻于街巷” 。皇室使用的炮仗不但响亮 , 造型也非常华丽 , 制成人物、果子的样子 , 甚至做成屏风 , “外画钟馗捕鬼之类 , 内藏药线” , 点燃后可连响百余声 。民间市井 , 也是灯烛烟花“红映霄汉;爆竹鼓吹之声 , 喧阗彻夜” 。
我的家乡一直保留着除夕放鞭炮烟花的习俗 , 童年时除夕之夜噼噼啪啪响个不停的鞭炮声 , 是我记忆中最浓郁的年味 。没有鞭炮的春节 , 年味该是多么冷淡 。不过现在的城里人已经很难理解这样的习俗了 , 他们甚至义愤填膺地要求城市在春节期间禁绝烟花炮竹 。
今天在城市里燃放鞭炮烟花 , 确实会产生噪音、火患、烟雾等诸多外部性 , 但这些外部性是不是可以容忍、克服?而政府的“禁炮令”又是不是基于权力之僭越而侵犯了社会自发的习俗、冒犯了另一部分器重传统的市民燃放鞭炮的权利?这些 , 都是值得辩论的公共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