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选举志》对言官们的拾遗威力进行了这样的概括:
京察之岁,大臣自陈 。去留既定,而居官有遗行者,给事、御史纠劾,谓之拾遗 。拾遗所攻击,无获免者 。弘(治)、正(德)、嘉(靖)、隆(庆)间,士大夫廉耻自重,以挂察典为终身之玷 。
到万历时期,“阁臣有所徇庇,间留一二以挠察典” 。注意,也只能“间留一二” 。
这个制度其实又是明朝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制度和措施,也是官场的一个清洁系统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无数的“走过场” 。
事情闹到这个份儿上,高拱自己也觉得在朝廷待不下去了,只得请求辞职 。隆庆皇帝当然不愿看到老师这样一种结局,做了和事佬,允许高拱离职,但不是“致仕”,而是保留待遇,以少傅兼太子太傅、尚书、大学士的身份回原籍“养病” 。
过了若干年,《明世宗实录》的编撰者们对这件事情还记忆犹新 。他们分析说,高拱对徐阶挑战,从本质上说,是老皇帝嘉靖皇帝的内阁首辅和新皇帝隆庆皇帝的东宫首臣之间的一场新老更替的权力斗争 。但是,当两种势力的代表人物所进行的角逐还没有完全撕破脸皮、还没有到不可挽回地步的时候,最讨厌的便是有胡应嘉这样的小人在其中捣蛋 。他们用了这样一句话:“小人交构其间 。”这个小人在里面揣摩动态、窥测方向、搬弄是非,从而造成矛盾的激化 。幸亏这场斗争开始的时候嘉靖皇帝已经无法理事,而这场斗争结束的时候继位的隆庆皇帝又是个不喜欢生事的主儿,否则的话,“祸且不测” 。
四、一朝天子一朝臣
与高拱的咄咄逼人相比,徐阶再一次显示出他的政治家气度 。高拱回原籍“养病”后的一年零两个月,隆庆二年七月,徐阶感觉到了隆庆皇帝对自己的疏远,不等别人下逐客令,便自己请求退休,回了松江府华亭县老家,颐养天年 。又过了一年半,隆庆三年十二月,高拱在家乡养精蓄锐两年半后,被隆庆皇帝召回北京,重入内阁,并且成了内阁的新首辅 。一旦做了首辅,高拱便也继承了严嵩、徐阶的做派,事事自己做主,处处显示权威 。不仅仅在内阁、在外朝显示权威,同时也干预内府的事情,干预宦官衙门特别是干预司礼监的事情 。这就为他的再次下台留下了隐患 。
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司礼监成了明朝宦官的主管衙门,而且代表皇帝对内阁进行操纵 。凡是内阁“票拟”的文件,都需要司礼监代表皇帝“批红” 。
所以《明史?职官志》说:“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 。”内阁大学士一般只有三人,但司礼监的太监却是一批人,有提督太监、掌印太监、提督东厂太监、秉笔随堂太监,又有少监、监丞等等 。而他们的升迁,也和外廷文官一样,有一套程序 。
在这些司礼监的太监中,冯保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按照资历,本应该升任掌印太监,但高拱觉得冯保和自己不太对劲,在讨论工作时不太协调,于是向隆庆皇帝推荐了其他人 。这就等于堵了冯保升迁的路子,剥夺了冯保本来应该得到的利益,还不只堵了一次,而是堵了两三次,这样一来,冯保自然对高拱十分不满意 。
尽管高拱看不上冯保,但冯保却有冯保的长处,不仅书读得多,有见识,有才干,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皆精,雅歌投壶,多才多艺,所以隆庆皇帝的皇后和贵妃都很把冯保当人物 。不仅如此,内阁里面也有冯保的好朋友,他就是张居正 。高拱觉得和冯保不对劲、不协调,张居正却和冯保很对劲、很协调 。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
而所有这些背景、这些内幕,高拱都浑然不觉 。更要命的是,高拱的靠山是隆庆皇帝,但隆庆皇帝偏偏只做了五年半皇帝就病死了 。他这边一病死,那边就由皇后和贵妃做主,让冯保做了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并且下了一道旨意,让内阁大学士们和冯保一起辅佐皇帝 。直到这时,高拱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他又是绝对的自我感觉良好者,觉得自己完全有能力把这件事情扭转过来 。他让两个嫡系言官上疏弹劾冯保,准备在这个奏疏发到内阁时,拟旨驱赶冯保 。为了万无一失,他把这个计划悄悄告诉了张居正,希望得到他的支持 。
- 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为何成明朝第一禁书?
-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儿子们的介绍
- 明朝的徐霞客是谁?徐霞客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 揭秘:明朝小官因揭发朱元璋写错别字被杀
- 明朝科举是什么样的?明朝科举主要考的是什么
- 明朝quo;国考quo;非常严厉:考试时不准抬头四面看
- 明朝有哪些出名的太监明朝著名大太监简介
- 明朝才女沈宜修生平沈宜修诗词特色分析
- 大明神算师:刘伯温是否算出了明朝死期?
- 明清时期的举报制度是怎么样的?明清制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