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少年乾隆是怎样为登上帝位做好准备的?( 四 )


有关乾隆年轻时候的更多信息来自1730年印行的他少年时的一部诗文集 。在他的老师们给这部诗文集所写的序言中充满了赞誉之词 。如果他们所说可信,那么这个未来的帝王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素材放在他的面前,他都会认真地加以应用 。其中一篇序言说乾隆“自经史百家以及性理之阃奥,诸赋之源流,靡不情览” 。另一个老师对他的赞美则更为谄媚:“其气象之崇宏,则川淳岳峙也 。其心胸之开浚,则风发泉涌也 。其词采之高华,则云蒸霞蔚也 。其音韵之调谐,则金和玉节也 。”从这些褒扬中,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乾隆集老师之宠爱于一身 。
但是,这并非单纯来自偏爱,乾隆确实是一个颇具天分的学生,其聪慧为众人所公认 。到18世纪20年代初期,众人皆知乾隆迟早是要继位的 。因此,大家在提及乾隆个人及其成就时,当然要用那些炽热的赞誉性的语言 。即使此时尚早,我们也可以确定,皇家的形象塑造机制已经开始运行 。
无论如何,必须承认20岁的乾隆看上去确实非常严肃认真 。在他本人给这个青少年时期的文集所作的序中,确有许多值得赞美的描述,可以反映出他所受到的儒家学说的熏陶:常取余所言者,以自检所行 。行倘有不能自省克,以至于言行不相顾,能知而不能行,余愧不滋甚乎哉 。其中也有这样出人意料的坦诚:内反窃深惭恧,每自念受皇父深恩,时聆训诲,至谆且详,又为之择贤师傅以授业解惑,切磋琢磨,从容于藏修息游之中 。他知道自己迟早有一天会成为皇上,似乎偶尔会因此而失眠,并感到些许担心 。弘历因此而感到苦恼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也是人 。但是,在审慎地培育着一个几乎如神一般之形象时,他通过这样一种坦率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仁慈,确实让人觉得有些意外,尤其在考虑到他后来的经历时就更加如此 。
注定登基
在18世纪30年代初,人们之所以认为弘历总有一天会继位,不仅是因为他作为雍正的四子受过正式的培养,而且还因为他与其祖父康熙的特殊关系 。对康熙来说,两人之间亲密的关系在其暮年才得以形成;但对弘历来说,那时他尚年轻,这种关系足以给他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
康熙和弘历的首次正式见面似乎是在1722年4月,那时雍正(当时还是雍亲王)邀请老父亲去他位于郊外圆明园的牡丹台,品赏那里盛开的牡丹花 。在这里可以不受宫廷礼仪的束缚,雍正在古朴的雪松梁柱之下,将他11岁大的儿子引见给了康熙 。康熙立即就喜爱上了这个男孩,坚持要把小王子带到宫中居住,那样弘历就可以与康熙近在咫尺,并可以和康熙的一些年幼的儿子一起上学 。康熙的这些儿子尽管名义上是弘历的叔叔,但他们是同龄 。从此时直到7个月后康熙驾崩,祖孙俩一直都在一起 。用膳时,康熙给他珍馐美味,就是在批阅大臣奏折或是接见大臣时都让乾隆陪侍左右 。他还亲自指导乾隆学习骑射和使用火枪,并送他到京城西南专为皇家娱乐的小狩猎场南苑海子外去行围 。乾隆曾赋诗《海子外行围》,对此进行了描述:
朝雾敛秋空,遥天白如水 。猎骑出郭门,寒郊行逦迤 。
箭逐双雕飞,鹰伺群雉起 。相逢倚杖翁,农话斜阳里 。
悠扬墟里烟,淡挂疏林紫 。归鞍拂晓风,猎罢心犹喜 。
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记载,我们无从得知乾隆是否把这首诗献给了祖父康熙,康熙爷对此又作何感想 。
夏日来临,乾隆受邀前往承德避暑山庄 。从北京北行到那里需要几天的行程,皇帝每年都会在那里待上一两个月 。在承德,康熙对乾隆的喜爱更为明显 。他们住在一起,每天都有很多时候互相陪伴 。乾隆着迷于康熙的书法,所以康熙欣然给他题了几幅字,他知道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会让所有人清楚地认识到皇上对乾隆的偏爱 。老皇帝还帮助乾隆学习,并在他取得特殊成绩时给予鼓励 。乾隆在背诵了宋朝大儒周敦颐歌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之作《爱莲说》后,就受到了这样的鼓励 。随后的一天晚上,康熙应雍正之请前往雍正在承德的驻所狮子园与雍正及其儿子一同进膳,康熙提出要见乾隆的母亲 。他称赞钮祜禄氏为“有福之人”,暗指她的儿子注定要带给她“殊荣”,其中之意味可谓路人皆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