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少年乾隆是怎样为登上帝位做好准备的?( 三 )


尽管皇家成员并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就像其他富裕精英一样,皇室非常重视皇家年青一代的教育 。因为,只有在掌握了中国的贤哲之学、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中国的精美诗画后,统治者方能明白天地合一之道 。同样,只有通过这种方式,那些辅助皇上之人才能更好地履行其职责 。正如乾隆后来在位时所言:“凡修己治人之道,事君居官之理,备载于书 。”(当然,他是否真的相信这个道理是另一个问题)因为明白增进才、德可以确保王朝之成功,所以,京城各皇族都为其儿子,偶尔也为其女儿聘请最好的老师 。
著名的满洲学者福敏就是这样一个老师 。他是乾隆第一个,也是教授时间最长的一个老师,从乾隆刚会认字一直教到乾隆之父雍正即位之时 。福敏后来还教了乾隆的儿子 。在福敏的指导下,乾隆进步飞快,几年内就在历史和文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乾隆又有了其他的老师 。12岁时,他已经掌握了《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经典自公元1100年左右就成为中华帝国标准课程的主干 。
但是,乾隆所受的教育并不局限于此 。除了要学习这些严格的汉语课程外,作为一个满洲人,他还要面对另外的挑战 。这意味着他还需要学习与汉语语法和书写形式完全不同的满洲语言以及与此相似的另一种阿尔泰语言蒙古语 。为了了解满洲的过去,学生们还要学习早期的满洲历史,包括他们的远祖在东北、靠近朝鲜的长白山诞生的传奇;数世纪后,一个蔑视其主子明朝帝王的少数族首领努尔哈赤的崛起;1615年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军事组织;1636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建立大清;1644年明朝灭亡 。清朝在皇太极之弟多尔衮的率领下征服了明朝 。
对于18世纪初期的乾隆及其同族兄弟们而言,这些并不只是历史课程,更是其家族之故事,因为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他们的祖先(皇太极是乾隆的高祖) 。乾隆还要接受严格的骑射训练 。作为一个有着军事传统的征服民族,满洲人都应该掌握这些技艺,贵族子弟也不例外 。确实,他们应该为别人做出榜样 。因此,对于乾隆来说,每天都很漫长,一天的生活开始于拂晓前,结束于黄昏后 。唯一的假日是春节 。
在其父雍正1722年即位之后,乾隆的地位从皇孙(共有一百多个)提升为皇子(共有三个),这就意味着对他的教育更为重要 。雍正指定当朝硕学大儒在紫禁城内的上书房教授他的皇子 。乾隆从这些老师身上学到了进一步的有关传统经典、历史及对其之评述等多方面的知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其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义务,并向他灌输一个公平、公正的皇子所应有的正确的价值观 。无论如何,懒惰和傲慢都是应该规避的缺点 。而且,为确保书房内的师生关系符合规范,雍正命令诸皇子要向老师行礼问安,这似乎并无大碍,只是太傅像其他高官一样,自己会提出给皇子行礼(在拜师礼前,皇帝会关照太傅们,皇子过一会儿会向他们行礼,让他们不要去拒绝这种不合常规的礼仪) 。乾隆从未忘记过给太傅行礼 。太傅们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在1779年近70岁时,曾写了一首长长的“怀旧诗”,在诗中、他像所有老人那样,深情地追忆起了50多年前的学生生活 。
少年弘历
我们很难了解乾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官修史书将他描述为一个聪明、脾气温和和恭谨谦让之人 。这与其弟弟和亲王弘昼的贪婪、懒惰且对待礼仪非常轻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说他的弟弟喜欢举办自己的葬礼,由自己扮演死者,“宾客们”要号啕痛哭,以博一乐 。这种轻浮让乾隆颇觉格格不入,甚至让他厌恶 。我们还知道,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乾隆也非常喜欢学习,并为自己的学习成绩感到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