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简介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

郑和简介: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 。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 。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 。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 。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
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
太监郑和下西洋的资料:
明成祖用武力从他侄儿手里夺得了皇位,有一件事总使他心里不大踏实 。皇宫大火扑灭之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的尸体 。那末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传说纷纷,有的说建文帝并没有自杀,趁宫里起火混乱的时候,带着几个侍从太监从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别的地方传来的消息更离奇,说建文帝到了什么什么地方,后来还做了和尚,说得有鼻子有眼睛,使明成祖不得不怀疑 。他想,如果建文帝真的没死,万一他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马,用朝廷的名义讨伐他,岂不可怕 。为了把这件事查个水落石出,他派了心腹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问建文帝的下落,但是又不好公开宣布,就借口说是求神仙 。这一找,就找了二三十年 。
【郑和下西洋简介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明成祖又想,建文帝会不会跑到海外去呢?那时候,我国的航海事业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明成祖心想,派人到海外去宣扬国威,跟外国人做点生意,采购一些珠宝,顺便探听一下建文帝的下落,岂不是一举两得 。
这样,他就决定派一支队伍,出使国外 。让谁来带这支队伍呢?当然非得是自己的心腹不可 。他想到跟随他多年的宦官郑和,倒是个挺合适的人选 。
公元1405年六月,明成祖正式派郑和为使者,带一支船队出使“西洋” 。那时候,人们叫的“西洋”,并不是指欧洲大陆,而是指我国南海以西的海和沿海各地 。郑和带的船队,一共有二万七千八百多人,除了兵士和水手外,还有技术人员、翻译、医生等 。他们乘坐六十二艘大船,这种船长四十四丈,阔十八丈,在当时是少见的 。船队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浏河)出发,经过福建沿海,浩浩荡荡,扬帆南下 。
郑和第一次出海,先到了占城(在今越南南方)接着又到爪哇、旧港(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南岸)、苏门答腊、满剌加、古里、锡兰等国家 。他带着大批金银财物,每到一个国家,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国王,并且把带去的礼物送给他们,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许多国家见郑和带了那么大的船队,态度友好,并不是来威吓他们,都热情地接待他 。
郑和这一次出使,一直到第三年九月才回国 。西洋各国国王趁郑和回国,也都派了使者带着礼物跟着他一起回访 。在出使的路上,虽然遇到几次惊涛骇浪,但是船上有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手,船队从没出过事 。只是在船队回国、经过旧港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件麻烦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