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圣关羽一生中唯一的污点在哪里?

关羽为什么有那么高的地位?
关帝崇拜,在中国根深蒂固,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感到奇怪:“鬼神之享血食,其盛衰久暂,亦若有运数而不可意料者 。凡人之殁而为神,大概初殁之数百年,则灵著显赫,久则渐替 。独关壮缪在三国、六朝、唐、宋,皆未有禋祀……”尤其怪的,由于崇拜,其身份也由侯而王而帝,一路上升,到清代达到最高峰 。据说满清未入关前,就将《三国演义》一书译成满文,以为从政规范 。
据《清史稿》卷84《历代帝王陵庙》条载:“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乾隆三十三年,以壮缪原谥,未孚定论,更命神勇,另号灵佑 。”一下子给捧到天上去了 。
北宋以前,中国人对于三国的历史观,没有“汉贼不两立”的排曹尊刘的看法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在《魏纪》首章写了长篇文字,论述为什么以魏记年,而不以蜀记年的理由 。到了南宋,可怜到只有半壁江山,长江以北,都为辽、金或元等异族占领,危亡意识使得一些文人特别强调正朔观念 。南宋的朱熹,是个狂热的儒家原教旨主义者,他是以蜀绍汉的主张者之一 。而《三国演义》恰恰就是全面贯彻朱熹主张,而谬种流传的一部文学作品 。所以,关羽的忠贞报国,不事二主,从此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规范 。
满清统治者吸取和承接汉文化,当然是得人心之举,而推重关羽,对于号召汉人的效忠尽力,矢诚不二,为其所用,更有政治利益上的考虑 。最起劲者莫过于乾隆,对关羽死后的谥,也要改动 。四十七年十一月上谕:“关帝当时力扶炎汉,志节凛然,乃史臣所谥,并非佳名 。陈寿又与蜀汉有嫌,所撰《三国志》,多有私见,遂亦不为论定,岂得为公?从前世祖章皇帝,曾经降旨,封为忠义神武大帝,而正史犹存旧谥,阴寓讥评,非所以传信万世 。今当抄录四库全书,不可相沿旧习 。所有志中关帝之谥,应改为忠义 。”(《东华录》)
且不说满清统治者这种文化专制主义令人喷饭,也让我们看到《三国演义》这部文学读物之神化关羽,实在厉害 。其实,在陈寿的《三国志》里,“后主景耀三年,追谥羽为壮缪侯”,当有所本,定非妄撰 。而乾隆皇帝突然来劲,还包括他的老子雍正,给关羽正名,除了统治者的意识形态政策,使文化服务于政治需要,也是觉得这个“缪”字怎么看也不顺眼 。据谥解,武功不成曰“缪”,事理不明曰“缪”,谬种流传的“谬”,也与“缪”通,有给关老爷脸上抹黑之嫌,遂跳出来动用行政手段干预 。
综其一生,关羽之壮,毫无疑义,关羽之缪,不可原谅 。所以这个褒中有贬的谥,对他来说,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 。
唯一的污点——华容道士释曹操
关羽的过五关也好,走麦城也好,单刀赴会也好,水淹七军也好,后来人的看法,大致能取得共识 。独有降操、释操这两件事,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拜把子兄弟张飞,就因他降了曹操,差点杀了他;而如李卓吾,则赞美“云长是圣人,是佛!”观点截然对立:褒者褒他,义薄云天,义重如山,因此降操是光荣的,释操则是高尚的 。贬者贬他,臣服曹操,失了大节;华容道放曹操一条生路,失了大职,便是不可饶恕的罪恶 。
中国人好绝对化,好则全好,坏则全坏 。伟大的人物绝对要一无瑕疵,而被否定的角色则一无是处,哪怕有一点点对的地方也是错的 。一些历史人物总是盖棺论定不了,就因为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卷进了太多的感情用事的成分 。欲美化者,恨不能连伟人放个屁也是香的,其错当然也就错得正确;同样,欲丑化者,那个绑在耻辱柱上的人,肯定是头顶生疮,脚底流脓,坏透了的货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