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什么引起的?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为何会有商欠纠纷?

“商欠” , 又称“行欠”、“夷欠” , 是指广州地区的行商在对外贸易中欠下外商的债务 。“商欠”问题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才最终结束 , 但实际上其由来已久 。根据已有研究 , 乾隆时期是 “商欠”的发生和初步发展阶段 , 嘉庆时期是“商欠”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 道光时期是“商欠”的恶性发展阶段 。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 共发生近二十起严重的“商欠”事例 , 行商所欠债务更是日渐增长 , 起初仅为几万两 , 往后竟多至几百万两 。比如严启祥的兴泰行 , 最终欠款高达232万两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 清朝对外贸易收缩为广州一口 , 伴随着中外贸易的逐年增长 , 广州地区的行商独占其利 , 获取了巨额利润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 行商为何会欠下巨额债务 , 以致形成积重难返的“商欠”呢?
首先 , 从外商层面来看 。其与行商的贸易往来表面看来是平等互利的 , 但实际上存在着许多不公平因素 ,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高利贷 。除了个别行商 , 多数行商在起初经营时并不容易 , 为了争抢市场份额 , 有些行商便会不顾清政府的禁令 , 铤而走险向外商借款 , 而外商出借资金往往附加了高额利率 。在这种情况下 , 行商一旦经营不善资金断链 , 便会无力偿还高额债务导致破产 。严启祥的兴泰行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 , 经营了广州对外贸易总额的五分之一 , 又很快濒临破产 , 欠下几百万两债务 , 就和受到了外商的高利贷盘剥息息相关 。可以说 , 外商经营一切以利益为出发点 , 其对行商的欺诈手段是层出不穷的 。
其次 , 从行商层面来看 。行商拥有对外贸易的垄断权 , 在获取巨额利润的基础上不断追逐更高收益 , 往往会忽视自身实力基础 , 有时为了周转资金 , 不惜饮鸩止渴 。同时 , 他们身上也难以褪去传统商人的习性 , 在“末业致富 , 本业守之”思想的影响下 , 将大量的资金用于置地兴宅 , 以及捐官报效 , 以致于用于再生产的流动资金大受影响 。此外 , 部分行商的生活十分奢靡 , 日常花销巨大 。例如行商潘仕成拥有许多装修豪华的房产 , 其一生娶过近50名妻子 , 家中日常服侍的奴仆也达80人之多 。
【第一次鸦片战争是由什么引起的?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为何会有商欠纠纷?】再者 , 从清政府层面开看 。行商获取的巨额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官府的敛财欲望 。官府敛财或依据各式名目税收征取 , 或通过私下途径勒索获得 。行商为了保住自己的垄断权 , 只能勉强应付 。可以说 , 清政府的盘剥勒索无疑加剧了行商的资金周转困难 。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 , 行商曾经先后付过两期欠款 , 其余欠款以及附加利息则在《南京条约》中被规定下来 , 强迫中国政府全数偿还 。从根本上来说 , “商欠”问题属于商业纠纷 , 自然也应该通过商业手段解决 。但“商欠”问题的最终解决却是英国用战争手段强行达成的 , 这明显是不合情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