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对袁崇焕的评价如何?应该如何评价袁崇焕( 二 )


〇“明清双方史料中,清清楚楚的记载,袁崇焕部一部分人依托宁远坚城,防守2日,杀伤清兵200多人,而袁部另一部分人在觉化岛被屠1万余人,清兵得到大量粮草辎重”
〇“满清攻下喜峰口,明朝急忙调兵在蓟西一带组织防御,但是,当崇祯把蓟西防线的重任交给袁崇焕之后,袁崇焕竟然又再次利用职权调走了在蓟州地区组织防御的刘策部等数万官兵,把蓟西防线打开一道无人防守的空门,把满清兵放向北京,此时京城中老百姓就有了清兵是袁崇焕放进来的流言,事实也正是如此.”
断臂残刀疲败兵
〇他那个战略那里合理了?坐视甚至亲除后金的三面之敌,卖米给后金,对有关敌军动象的报告,不理不采,这是那家的合理战略?
〇那些大谈袁私和之高明的人,倒是有可能捧完了袁,又跑去夸秦,连私和都成了脸了,秦那个有皇帝授权的和,自然也没什么可说的了.把袁与岳帅等人并论,恰恰是对中国英雄的损害与污蔑 。
〇袁怎么和岳飞与于谦比?岳飞乱杀人了吗?私和了吗?卖米给大饥的金了吗?于谦守北京是严令援军不许入城,坚守阵地,袁是散援军,说大话,部队首溃,一门心思只想入城 。
左派大佬
〇当他在乾隆大兴文字狱的黑暗年代被满清的御用文人吹捧起来的时候,他是作为一个满清御用文人为了阿谀奉承皇太极而诋毁和贬低崇祯皇帝的一块砖头 。
〇满清御用文人用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手法将袁崇焕拔高成一个“完人”,然后用“昏庸”的崇祯去中皇太极的“反间计”,最后使得袁崇焕“冤死” 。这样一来既说明了皇太极的“睿智”,又反衬了崇祯的“昏庸”,实在是一举两得的功效,也让皇太极在伪史里“报了仇” 。满清御用文人所需要的效果是袁崇焕的形象异常的高大,死得也悲壮凄凉 。越是这样一个天大的冤案,就越显得崇祯的昏庸无能,越让人感觉满清入关是顺理成章,是明朝气数已尽,让当时被压迫和奴役的汉民感觉满清确实是一个顺应天理进驻北京的天命王朝,以此来稳固其统治地位 。
〇我们不禁要为袁崇焕惋惜,他作为一位抗击侵略者的戍边将领,死后反被侵略者作为稳固其统治的工具,这是很可悲的 。其实,这也并不影响大家对他的缅怀,只是需要强调缅怀他的抗清作为可以,但同时也要清楚的看到他确实有不少战略性的失误,以及他本人性格上的缺失,在明朝灭亡的历史过程中充当了败笔的添加者,他的死不是一个天大的冤案,而是一个他个人因为自己失误而造成的悲剧 。
capo1234
〇明朝为袁翻案之事,就算不能够完全排除其可能性,也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也就是说,即使它有一点可能是真的,但综合目前的材料来看,更大的可能是假的 。
〇历史学家通常把皇太极于崇祯二年(1629)的第一次入口征掠称为“己巳之变” 。这次战役在明清易代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从宏观上来说,它标志着双方战略形势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明朝的堡垒推进、经济封锁和外交联盟政策都在此役后逐渐瓦解,永久性地失去了战略主动 。
〇从微观上来说,此役又带出了好几个关键的话题:如督师袁崇焕之因反间而被逮杀;如山、陕、甘等地勤王军之哗变,成为明末农民起义之关键力量;如崇祯又被迫再次加饷,终于陷入财政死循环;甚至因为此役的缘故,九边严防北寇,西北等地得不到米粮接济,饥民大起,从而使得无业游民李自成得以起事,最终成为明朝之掘墓人 。
疯行烈
〇“英明神武的袁大督帅哪,为杀毛文龙一人而置东江十数万军民于绝境,你的心也太狠了!!!”
〇“最让人搞笑的是,为了证明东江军有劫掠的罪行,竟连九百两的案子也翻出来大书特书!真让人苦笑不已,要杀便杀,何必如此糟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