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是什么善什么水?

人体70%以上都是水 ,维持着生命的新陈代谢 。我们每天从大河从井中取水饮用,自来水公司从水库抽水输送到千家万户,后来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开始喝纯净水、矿泉水,没人敢说离开水能活下去的 。有人统计,正常的人离开水最多能活七天 。
一、不是心灵鸡汤的善,不是水货的水,是大道之水 。“上善若水”是写《道德经》的老子对水之道的感悟,原句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有人以为这个善是寻常意义的善良,其实这是以偏概全的误解,不止如此 。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道”,水之道无处不在,就好象老子穿越千年,望见千百年的生活 。当此浮躁上火时代,水之道德,实在太需要它来解渴了 。
上善若水的善,是最上层的善,如同水之善 。水,很善于扶助万物生长,又不与万物争执,停留在地面低洼处,不与其他争高,这是接近大道的辉煌 。听了有没有眩晕感觉?其实话啰嗦,到道理点拨得很过瘾 。我们平常的小善良在大道面前有时苍白,经不住考验 。比如,我们认为狼吃羊是残忍的,可在狼看来,这是它生存的权利;而对整个自然进化看来,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没有狼这样猛兽的威胁会退化 。而大部分人吃着肉还骂着狼,多少有点伪善 。
老子不讲什么心灵鸡汤,他看破宇宙万物点破至高的道是什么样 。感知了道的奥秘,他一直推崇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如同最深的山谷深埋深不可测的思想,不与他人争执,却万古长存 。老子对水之道感悟的太深了,发出感叹: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春秋时代,就是无数人争名夺利,君王们争强好胜打来打去,而底层的平民如同水潜伏在山谷中,却屡有奇才出现 。老子的水之道、水之善实在是说到人们心里舒坦 。诸子百家很多来自平民,他们对水的理解、对善的感悟别具一格 。
二、有人格的水,是孔子的感叹 。
孔子是登过高山的,登东山小鲁,登泰山小天下 。孔子喜欢看热闹,学生们睑着发现的小眼睛质疑:老师怎么这么喜欢到大河边,你也不钓鱼,想看什么?孔子从河边溜达回来很舒畅,眨着眼睛微笑着说:看水,学习水陶冶性情修养啊 。你看水它周流全世界,无偿滋润万物,是有德行如君子;水流经的地方,助万物生长,如有仁爱之意;水向下流动,与外物契合形状,如有高义品质;河水在浅滩流动不止,流到深渊又深不可测,如有大智慧;当水从高处跌落成瀑布,决然奔向脚下深渊,是果断勇敢化身;水无孔不入渗入到最精微处,简直是明察秋毫;当水被误解冠以恶名,黯然流淌不去申诉争辩,有包容豁达胸怀;当水与泥沙为伍,最后依然能澄澈清明,好象君子能以正能量影响世界;当水装入器具中,能保持水平状态,是公正平和的;水装满器具就停止,多了就溢出,很有分寸尺度决不贪多;河水千回百转,最终流向大海,如同君子的信念和意志一样坚定 。这样的水,每次遇到当然要反复观模反思了……孔子对水有很深的感触,但历史上未见有关孔子到大海边的旅行记载,也是一大遗憾……三、百家平民之水、君王之船的警戒 。司马迁在《史记》引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是人对水的不同状态的应变选择,如果河水清就洗我的帽缨,如果河水浑浊就洗我的脚 。这并不是司马迁的发明绝句,乃是春秋时的民歌,是平民的感物咏叹之歌 。平民对水的态度,是积极进取的放歌 。屈原听过引用到他的作品中,后来又被司马迁引用到《史记》中 。中国历史深受两种思潮的影响,一个是孔子的儒家,一个是韩非子的法家 。孔子在汹涌奔腾的大河上感叹光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