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菜只指蔬菜不指肉类?直到清朝才有荤意

【古代的菜只指蔬菜不指肉类?直到清朝才有荤意】如今的“菜” , 鸡鱼肉蛋、倭瓜葫芦 , 都包括在内 。上街买“菜”也好 , 酒店点“菜”也罢 , “菜”早就既包括素 , 也包括荤了 。但在古代 , “菜”只有蔬菜之义 , 一点也没有荤味 。那么 , “菜”是何时有了荤意的呢?《说文》曰:“菜 , 草之可食者 。”《小尔雅·广物》也说:“菜 , 谓之蔬 。”这里的“菜”都是青菜、蔬菜之义 , 没有一点肉味 。
先人们开始以菜充饥 , 是不得已而为之 。“尝百草 , 一日遇七十毒” , 也是饥饿所迫 。《内经》 说“五菜充饥” , 在早已解决温饱问题的今天 , 按营养学解释 , 并无不妥 。看来 , “菜”字最能解释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内涵和曲折历史 。
现在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谈到蔬菜的原产地首推中国 , 是有科学依据的 。“菜”义的扩大 , 与荤菜的价贱密切相关 。明代郎瑛的《七修类稿》 说荤菜的由来与东南沿海渔民有关 , 那时候蚌肉“贱之如菜” 。杜甫也有描写江边渔民生活的诗句:“异俗吁可怪 , 斯人难并居 。家家养乌龟 , 顿顿食黄鱼 。”鱼比蔬菜更便宜 , 当然“以鱼为蔬”了 , 但这时还并未将鱼归入“菜”中 。
到了南宋 , 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对“酒煮菜”也发出质疑声 , “非菜也 , 纯以酒煮鲫鱼也 。以鱼名菜 , 窃尝疑之” 。这说明在明代以前 , 把鱼、肉叫“菜” , 还是行不通的 。把荤素都称为“菜” , 应该源于清代的《随园食单》中 , 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道:“满菜多烧煮 , 汉菜多羹汤 , 均自幼习之 。”这里的“菜”已经既包括素 , 又包括荤了 。从此 , “菜”的范围才真正扩大起来 , 既有了内涵也有了外延 。从单一的蔬菜到含有肉肴的“菜” , 在这个“菜”意扩大的过程中 , 鱼、肉等荤菜价格低于蔬菜价格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