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最精锐的一支军队,选拔制度比美国特种兵还难

经常看古装电视剧的朋友一定听过这样一句台词“我有精兵数万 , 足可荡平天下” 。很多史书当中 , 在形容一方势力强大时 , 也常常用“精兵”一词 。
“精兵” , 从字面上理解 , 那肯定是精锐士兵 , 也就是单兵能力和武器装备要比普通士兵高出一大截 。那么这个所谓的精兵到底“精”在哪呢?
我们先来看下为什么会有“精兵”这一说法 。
在春秋以前 , 我国古代的战争以车战为主 , 士兵来源是贵族子弟(奴隶平民不能上战场) , 平时在家 , 遇有战事才集结上战场 。但进入战国时期 , 因为战争太频繁 , 规模越打越大 , 所以不论国人、野人 , 只要年龄符合 , 都要上战场 。
但是兵多了并不意味着就强 , 因为这个时候的士兵说白了就是一帮平民聚在一块 , 不仅要消耗粮食 , 遇到胆小的见到敌军就往后缩 , 恐怕兵再多也会一哄而散 。
所以各国就开始从士兵当中挑选那些年轻力壮又胆子大的 , 单独组建成一支作战部队 , 既减少了养兵成本 , 又能在面对对方的乌合之众时快速击溃对方 , 这就是最早的精兵概念 。
比如秦赵长平之战时 , 白起就曾派出一支2.5万人的奇兵拦截赵军退路 , 硬生生的切断了45万赵军和后方的联系 , 足见其强悍 。
后来到了三国时期 , 开始出现了世袭兵 , 而且主要针对那些民风彪悍的地区征兵 , 也就是把“精兵”产地化 , 像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后 , 就将少数民族士兵组成了“无当飞军” 。
在古代农业社会 , 把军队完全变成职业化 , 脱离生产 , 显然不太现实 , 供养不起 , 所以历朝历代在延续寓兵于农做法的同时 , 还是会遴选一部分精兵出来 , 进行职业化训练 , 用来攻坚打硬仗 。
比如吕布的陷阵营 , 东晋的北府兵 , 唐太宗的玄甲军 , 岳飞的背嵬军以及明朝的戚家军、天雄军、关宁铁骑等 。这些人不用忙于生产 , 平常主要的工作就是训练 , 而且装备往往是当时最先进的 。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爆发农民起义后 , 那些没有拿过刀枪的起义军可以跟正规军抗衡 , 因为冷兵器时代大家单兵战力都差不多 , 无非是你正规军装备比我好点罢了 。
但一旦遇到所谓“精兵” , 那结局可就大不一样了 , 经常出现十几万农民起义军被几万甚至几千官军剿灭的情况 , 因为人家是职业的 , 单兵技能、军纪和战术素养都要高于一般人 。
那么这个“精”具体精在哪呢 , 有什么量化的标准吗?
【战国最精锐的一支军队,选拔制度比美国特种兵还难】有 。我们以战国时期的魏武卒举例 , 魏武卒就是战国时魏国的精锐部队 , 由吴起一手训练而成 , 人数不多 , 巅峰时也才5万人 。
据史书记载 , 魏武卒选拔标准是“衣三属之甲 , 操十二石之弩 , 负矢五十 , 置戈其上 , 冠胄带剑 , 赢三日之粮 , 日中而趋百里” , 也就是说要背着七八十斤的装备 , 半日内跑40多公里 。
冷兵器时代 , 不是说跑到地方就算完成任务了 , 而是还需要有剩余体力能够操持刀剑投入战斗 。目前42公里男子马拉松的世界记录是2小时2分 , 显然 , 普通魏武卒要比马拉松运动员还要厉害 , 毕竟马拉松是轻装上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