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传奇宰相王猛:提倡乱世用重典一年连升五级( 二 )


二人彻底做到心有灵犀,是在王猛任始平令时 。王猛“明法峻刑”,上任没几天,便“鞭杀一吏”,招致苻坚的责怪 。王猛说“谨为明君翦除凶猾……肃清轨法者”,我的任务就是替你铲除身边凶残狡猾之徒,今“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这才杀了一个,还多着呢,这是我作为一个辅臣的职责 。正是这次对话,让苻坚和王猛之间做了一次彻底的心灵交流,苻坚赞其为“夷吾、子产之俦也”,是管仲、公孙侨似的人物,从此做到对王猛放权放心,“万机之务,事无巨细,莫不归之”,政务上一揽子的事全交给王猛 。之后王猛“岁中五迁,权倾内外”(以上均见《晋书》),一年内连升五级:从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到吏部尚书、太子詹事,再到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最后到加骑都尉,委以居中宿卫 。创造了政坛升迁的神话 。一个汉族士族,一个氐族帝王,在民族矛盾最为尖锐的乱世,能做到如此君臣无猜,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
王猛法治的思路是对的 。那时的前秦刚刚立国不久,实力尚不强大,加上苻坚的上任苻生,残酷暴虐,滥杀朝臣,国势一度滑向破败的边缘 。周边局势也不容乐观:南有东晋朝,东有慕容氏,西有前凉、仇池、吐谷浑,北边则是拓跋氏建立的代国,以及匈奴铁弗部 。特别是当时风头正健的慕容氏,一直虎视眈眈,具有很大的威胁 。当此情形,也只有法治,才能迅速提高国力,扭转局面 。苻坚以德为先的思路也没错 。苻坚胸怀宽广,高瞻远瞩,是君王的大气魄;王猛以法治政,细处着眼,小处入手,恪尽宰相之职 。二人堪称优势互补,强强联手 。
然而苻坚的德治,也让前秦的统一变得松散和不牢固,这种隐患在淝水之战中突出表现出来 。松散搭建的王国架构,没能禁得起大风大浪的考验,让他留下了千古遗恨 。也许王猛已经看到了这种潜在的危机,所以对苻坚临终遗言:一是让他“勿以晋为图”(《通鉴》);二是“鲜卑、西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通鉴》) 。这两条遗言苻坚后来全部抛到了脑后 。
王猛劝告苻坚“勿以晋为图”,在笔者看来,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一方面,王猛作为一个汉人,他可以摒弃胡汉界限去辅佐一个非汉族帝王,可以帮助他去打败另外的他族势力,但在感情上却不愿看到攻打汉人的局面发生;另一方面,东晋当时在舆论上属于中原正统,有很深的思想根基,加上长江天险,前秦的实力还不足以灭亡东晋 。但是,话又说回来,苻坚南下已是王猛死后8年,形势上业已有所改观 。况且历来帝王没有不想独霸中原的,当时的东晋之朝不也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北伐吗!当然,苻坚南下的时机或许尚未成熟,帝国的统一还需要时间的维护和保养,如果不过早挥师东晋的话,效果和结果会更好 。
历史没有假设,只有历史之后的理性思考 。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设想苻坚当时应该怎样怎样,或者听从了王猛的建议会怎样 。今人的论断本就是旁观者清,当事的双方永远不会站到第三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笔者看来,苻坚的政策方向是对的,苻坚出兵时并没有现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分析结论,东晋对淝水之战也无必胜把握 。苻坚来攻,“都下震恐”,连大将军桓冲都发出“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通鉴》)的慨叹,便是最好的佐证 。战争的胜负本就存在偶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