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袁崇焕:袁崇焕之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袁崇焕之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袁崇焕熟知明史的人,可能都有一种感觉,明朝并不缺少忠臣清官,也不缺少治国良臣,更不缺少御敌良将,但由于崇祯的凶暴与多疑、懈愎,让这些忠臣良将一个个成为刀下之鬼,而幸存的人只能选择闭口不言,不敢有不再有良策义举 。可以说,崇祯皇帝本来是有机会、有可能成为大明的中兴之主,但他没有把握住挽救自己也挽救明朝的机遇 。袁崇焕之死,无疑就是崇祯失去机遇的最好代表 。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 。明万历中进士,从政之初,任福建邵武知县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职方司主事 。明朝后期,后金不断侵扰明朝边境,袁崇焕深感其辱,于是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回到北京后,袁崇焕自请守卫辽东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袁崇焕守卫的宁远城时被炸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 。袁崇焕为人正直,因为不肯投靠魏忠贤宦官集团,被宦官弹劾,从而被撤职 。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为了解除后金对明的边境压力,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直逼北京城下 。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迫使后金军退回关外 。金军撤退后,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袁崇焕被处死于西市 。
《明史·袁崇焕传》说:“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 。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三年》说得更为确切: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 。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 。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 。他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先是逮捕了袁崇焕,八个月之后以谋反罪处死了袁崇焕 。皇太极的反间计漏洞百出,这八个月里如果崇祯皇帝仔细地查证,事情一定会大白于天下,但是袁崇焕还是被处死 。这除了皇太极反间计得逞之外,还有更深的原因 。
首先是袁崇焕失去了崇祯皇帝的信任 。崇祯皇帝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比较起来,可以说并不是那么昏庸,甚至“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无论是朝野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 。但是,崇祯皇帝却是一个多疑刻薄、刚愎自用的皇帝 。崇祯皇帝即位的时候,大明王朝内部被魏忠贤阉党集团搞得一团混乱,派别林立,同时后金的军事力量不断骚扰明朝边境,甚至能长驱直下威胁北京 。立志有所作为的崇祯帝不禁“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 。对那些他抱有很大期望的大臣,他先是授以大权,而如果他对这些大臣失望,便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 。因此崇祯皇帝在位17年,所杀的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 。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先后用了近五十人 。
崇祯皇帝起初对袁崇焕是非常信任的 。4月他即位后,7月他就召见袁崇焕,咨询平定辽东的方略:“你不远万里应召来京,忠心耿耿,义勇可佳 。希望你把平定辽东的方略,详详细细地禀奏上来 。”袁崇焕回答道:“平定辽东的方略已经全部写进了奏章 。臣受到陛下的宠爱,感激涕零,我请求能够得到皇上恩准,我受命在外的时候,可以根据辽东情况斟酌处理平辽大事 。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恩准,臣冒昧地认为,我用五年时间就能够全部恢复辽东疆域 。”崇祯皇帝非常满意袁崇焕的答复,对袁崇焕许诺说:“如果你能够恢复辽东故土,我不会吝惜封侯的奖赏,你对朕尽心尽力,你的子孙也会因此受到奖赏!”袁崇焕出关时领有480万辽饷,其中米180万石,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 。到任后,他立即加强防守,准备收复失地,安抚流亡平民 。同时裁汰军队,试图练出一支精兵,并将蓟州精锐部队充实到辽东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