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神秘的和尚军师姚广孝:如何促朱棣成帝业?( 二 )


【明朝神秘的和尚军师姚广孝:如何促朱棣成帝业?】至此,姚广孝所说的“戴白帽”终于应验 。他自然也就成了朱棣的第一大功臣,被授以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官职,他那个“广孝”的名字,也是由朱棣此时赐给的 。但朱棣同他谈话时,并不称他的名字,而是以“少师”的官衔相称,以示敬重 。本来朱棣还命令他留发还家,他没有答应,平时还是居住在寺庙里,上朝时是官服官帽,退朝后依然一袭袈裟,终身保持着亦官亦僧的特殊身份 。
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大批辅佐朱允炆的大臣,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铁铉等,在这场帝位的更迭中,由于始终忠心耿耿于朱允,最后都难逃一死 。在这种皇权易手之际,臣下的选择实在是十分艰难的 。这批人的命运,也正如本书书名所述—险象环生 。
在这种改朝换代之际,处境最为尴尬的便是那些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君臣大义及伦理纲常为安身立命之本、出处行藏之则的臣下 。拉旗造反的头儿们,如刘邦、杨坚、李渊、黄巢、赵匡胤、朱元璋、李自成等倒是无所顾忌,成者王侯败者寇,豁出命去赌一场 。亡国之君们,如刘禅、孙皓、陈叔宝、李煜、赵佶、赵桓、朱由检等,更是别无他法,气数已尽,在劫难逃,只好拱手将江山让给别人,至于自己的生死存亡,节烈点的以身殉国,如朱由检,但几千年也只有他一人而已;其他人则是听天由命,完全将自己交由新主子安排 。老百姓更是无所谓,自古以来,只有所谓“忠臣”,没听说有什么“忠民”,无论谁掌权,他们都是耕田种地,当差纳粮 。掌权者管得松点,他们能吃上口饱饭,过上安生的日子,他们便是顺民;被掌权者逼得活不下去了,就揭竿而起,便成了乱民 。唯独臣下,一个“忠”字,如同思想和精神的紧箍咒,牢牢地控制着他们 。“一臣不事二主”,这是臣下必须奉行的一个基本原则,至于这个“主”是个什么样的,是昏是明,是残是暴,可以不必管他;而在这个“主”的统治之下,老百姓是死是活,更是无须放在心上 。原来所谓的“忠”,只是忠于君,忠于上,而非忠于民,忠于下 。如果那些被暴君压迫得活不下去的老百姓胆敢犯上作乱,臣下就得毫不留情地加以镇压、扼杀 。几千年来,几乎所有的臣下都是这样做的,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得到官方和正统史学的肯定、赞扬;如果有人对造反的百姓表示同情,甚至起而响应,那就是乱臣贼子,就会被官方和正统的史学所否定,遭到口诛笔伐 。
但是,明朝的这场皇位之争有点例外 。闹得不可开交的双方,原本是一家人,这可让臣下如何是好?方孝孺等人只承认既成事实,选择了维护旧主 。当时做这种选择的,有一大批人,仅李贽在《续藏书》中以“逊国名臣”名目开列的,有名有姓的就有约两百人,尚有四百余人没有留下姓名;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株连而死的竟多达两千余人 。因为一个孱弱的皇帝,竟然有那么多人付出了生命,也真令人惊心动魄!但也有些人做了另一种选择,即拥立新主,除姚广孝外,还有不少是明惠帝所倚重的大臣 。当朱棣打到南京时,开门迎降的便是原来受命讨伐朱棣的大将军李景隆 。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背叛,但《明史纪事本末》也没有将他列入奸臣名单 。
同是一个时代的人,都堪称是当时的精英,身后之名都不差,但生前的遭遇却是天地之判,为什么呢?原来,即便在同一个时代,可供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是千差万别的 。就这个意义而言,我们前面所说的,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只需要奴隶,不需要英雄,也是不准确的 。任何时代,都可能既出英雄,也出竖子;既出大贤,也出大奸;既能得福,也会受祸 。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同一个时代,也可以造就不同的人 。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时代,如何去适应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