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绝命诗》中两大历史典故( 二 )


谭嗣同与戊戌变法
谭嗣同1865——1898) , 字复生 , 号壮飞 , 湖南浏阳人 , 生在北京 , 是湖北巡抚的三公子 , 戊戌变法前他的身份是江苏候补知府 。据说他12岁的时候在北京的大疫中被传染 , 昏迷了三天三夜 , 好不容易才活过来 , 所以取字“复生” 。在这场大疫中他的母亲、大哥和二姐都被死神夺去了性命 。后来死在台湾的是他的二哥谭嗣襄 。谭嗣同的夫人李闰在他就义后取“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自号“臾生” , 做悼亡诗:“盱衡禹贡尽荆榛 , 国难家仇鬼哭新 。饮恨长号哀贱妾 , 高歌短叹谱忠臣 。已无壮志酬明主 , 剩有臾生泣后尘 。惨淡深闺悲夜永 , 灯前愁煞未亡人!”谭嗣同故居有湘人余德泉撰写的对联:“壮矣 , 维新欲杀贼而未回天 , 终成国恨;快哉!喋血屹昆仑以昭肝胆 , 长醒吾民 。”正是化用了这首《狱中题壁》的诗意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解读谭嗣同的内心世界 , 但这首《狱中题壁》却在百年来不断引发我们的深思 。我们可以从诗中感受殉道者的凛然正气以及从容不迫 。
为了信仰 , 为了追求的事业 , 不惜生命 , 以身殉道 , 其精神确可感召后人 。读这首诗 , 自然要了解谭嗣同这个人 , 于是也就关心他所参与的戊戌变法的背景 。顺便说几句题外的话 , 谈诗词和作者的背景 , 自然涉及到一些方方面面的史料记载 , 正史也罢 , 野史也罢 , 显然都不完全是真实的 , 只能说尽量选取接近真实 , 自己认为比较可信的说法 。总是来自第二手的资料居多 , 即使是抄自原始的史料 , 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看到别人引用 , 再以此线索核查第一手的史书 。有时候 , 看到第二手的资料说的头头是道 , 自己认可或者偷懒 , 也未必再一一查对原始的记载 。于是便有些说不清的“抄袭”的争议 。
写这篇文章之前看过好几遍李敖的《北京法源寺》 , 受到很大影响 , 包括知识和思想 。戊戌变法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 因为前前后后才不过103天的光景 。变法维新是从1898年的公历 6月11日正式开始的 。
这一天 , 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 宣布变法自强(《清德宗实录》卷四一八) , 接着就是紧锣密鼓地实行一连串除旧布新的改革 。当时慈禧太后虽然名义上已经“还政”给光绪皇帝 , 但实际上一直都在暗中操纵实权 。才不过4天 , 6月14日 , 西太后就赶走了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 , 而且还把自己的心腹荣禄安置做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接下来 , “帝党”和“后党”明争暗斗 , 甚至有苗头显示太后那边要发动政变赶光绪下台 , 变法力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 。
9月18日晚上 , 谭嗣同找袁世凯密谈 , 希望掌握着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能够帮忙 。袁世凯表面上同意了谭嗣同的计划 , 但谭嗣同前脚一走 , 他后脚就向荣禄告了密 。荣禄是慈禧太后的亲信 , 住在颐和园的西太后很快知道了真相 。9月20日清早 , 康有为上了去天津的火车 。在他离开后不久 , 官军在南海会馆抓到了他的弟弟康广仁 。侥幸脱身的康有为在英国人的帮助下逃亡上海 。与此同时 , 梁启超被日本公使馆收容保护起来 。9月21日 , 西太后正式“临朝训政” , 光绪皇帝被软禁 , 103天的维新变法就此宣告结束 。9月25日 , 农历戊戌年八月初十 , 梁启超被日本人护送离京 , 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清官军带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