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贺新郎middo;把酒长亭说》诗词赏析

【原文】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把酒长亭说 。
看渊明、风流酷似 , 卧龙诸葛 。
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 。
要破帽、多添华发 。
剩水残山无态度 , 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
两三雁 , 也萧瑟 。
佳人重约还轻别 。
怅清江、天寒不渡 , 水深冰合 。
路断车轮生四角 , 此地行人销骨 。
问谁使、君来愁绝?
铸就而今相思错 , 料当初、费尽人间铁 。
长夜笛 , 莫吹裂!
【赏析】
作者与陈亮(字同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 。他们始终主张抗金 , 恢复中原 , 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他们和朱熹(字元晦 , 又号晦庵)在哲学观点上虽然不同 , 但彼此间的友谊却很深厚 。淳熙十五年(1188)冬 , 陈亮自浙江东阳来江西上饶访问作者与他共商恢复大计;并寄信约朱熹到紫溪(江西铅山南)会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 。作者与陈亮同游鹅湖寺(在铅山东北 );后到紫溪等候朱熹 , 由于朱熹没有来 , 陈亮遂东归 。作者于别后次日欲追赶陈亮回来 , 挽留他多住几天 。到鹭鸶林(在上饶东 )因雪深泥滑不能再进 , 只好怅然返回 。那天夜里 , 作者在投宿处写了这首词 。
“把酒长亭说 。看渊明、风流酷似 , 卧龙诸葛 。”上阕开头回叙在驿亭饮酒话别的场面 。显然 , 当时双方都说了许多相互推许的话 。作者在这里只举了自己对陈亮的称赞 , 说陈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潜 , 又象诸葛亮 。因为陈亮长期住在家乡 , 没有作官 , 故以陶渊明、诸葛亮作此 。这个评价自然很高 , 但倒也部分符合陈亮一生言谈、行事和学问的实际 , 并非夸大溢美 。作者不仅理解自己的好友陈亮 , 而且把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人物陶潜和诸葛亮(表面看 , 他们是多么不同 !)联系在一起 , 一并谈论 , 这是极有见解的 。写朱熹对陶潜的看法也是一致的 。朱熹《 清邃阁论诗》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 , 他自豪放 , 但豪放来得不觉耳。”后来 ,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写道 :“陶潜酷似卧龙豪 , 万古浔阳松菊高 。莫信诗人竟平淡 , 二分《梁甫》一分《骚》” , 就融合了作者和朱熹两人的见解 。
“何处飞来林间鹊 , 蹙踏松梢微雪 。要破帽多添华发 。这三句骤看起来像横空飞来 , 与上文毫不相干;细思便能理解:此乃词人挪开话题 , 把主题转到写个人和国家的命运 。鹊踏松梢 , 雪落破帽(自东晋孟嘉龙山落帽传为美谈后 , 文人往往喜以破帽自诩 ) , 引发了对满头白发的联想 。这时 , 这时与陈亮都近五十岁了 。岁月蹉跎 , 报国无门怎能不触起他们无尽的感喟呢?
“剩水残山无态度 , 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 , 也萧瑟。”这几句表面写冬天的景色:水瘠山枯 , 四野凄凉;仅凭几枝稀疏的梅花妆点风光 。暗里写南宋朝廷苟且偷安 , 不肯锐意恢复中原 , 因此只能落水剩山残 。“疏梅” , 暗指力主抗金的志士 。但他们犹如掠过长空的两三只雁儿 , 不成阵队 , 力量过于单薄 , 只能使人感到“萧瑟 ” 。词中语意双关 , 景中藏情 , 以比兴见意 , 抒发出无穷感慨 , 蕴涵着深远的忧国情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