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心的袖手人:漫谈陈三立父子的两首诗( 二 )

家亡国破此身留,客馆春寒却似秋 。
雨里苦愁花事尽,窗前犹噪雀声啾 。
群心已惯经离乱,孤注方看博死休 。
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 。
“家亡国破”是实指 。南、北二京和天津、上海先后陷落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欲招致困在北平的陈三立,百般游说,皆不应许 。为免纠缠,散原老人绝食而死,享年85岁 。陈寅恪料理丧事后即南下 。在山城蒙自,虽然时令到了暮春,但却有萧瑟秋意,这当然是诗人的心境 。
“群心已惯经离乱,孤注方看博死休 。”从清末开始,中国人已经习惯了战争中离乱,而此番日寇大举入侵,东南沿海大城市已落入日寇之手,中华腹地武汉危急,中国政府和军队的抗战,确实是孤注一掷来博生死呀 。
诗的最后两句为陈寅恪沉重的叹息:“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 。”作为一介书生,对于中日大战,能做什么呢?只能袖手等待着老天的安排,只哪堪头发已半百呀!
戊戌初夏敬书
陈寅恪对抗战的前景持悲观的态度,当时中日国力对比太悬殊了,普遍的看法是不要说能光复全部沦陷的河山,即使能守住西南半壁就不错了 。陈寅恪在同时期还写了一首《蒙自南湖 》:
景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
桥头鬓影还明灭,楼外笙歌杂醉醒 。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
湖中盛开中荷花,怎么能不让诗人想起清华园、颐和园等旧京的风景呢?尤其是那初夏的荷花 。可是,他忧心忡忡认为,“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
总算“天意”尚好,抗战胜利了,甲午战争以来沦陷于日本之手的河山——包括台湾,全部光复,陈寅恪也回到了清华园度过短暂的一段时光,旋即南下 。可他盼望的太平来到了没有?对陈寅恪这种旧式士大夫而言,想做“神州袖手人”而不可得呀,必须表态 。
这大概是“袖手沉吟待天意”的结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