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秦妇吟》诗词赏析( 三 )


从公元880年(唐僖宗广明元年)冬到公元883年(中和三年)春 , 即黄巢起义军进驻长安的两年多时间里 , 唐末农民起义发展到高潮 , 同时达到了转折点 。由于农民领袖战略失策和李唐王朝官军的疯狂镇压 , 斗争残酷 , 而百姓蒙受着巨大的苦难和悲惨的牺牲 。韦庄本人即因应举羁留长安 , 兵中弟妹一度相失 , 又多日卧病 , 他便成为这场震撼神州大地的社会巨变的目击者 。经过一段时间酝酿 , 在他离开长安的第二年 , 即中和三年 , 在东都洛阳创作了这篇堪称他平生之力作的史诗 。在诗中 , 作者虚拟了一位身陷兵中复又逃离的长安妇女“秦妇”对邂逅的路人陈述其亲身经历 , 从而展现了那一大动荡的艰难时世之各个方面 。总之 , 《秦妇吟》既是一篇诗体小说 , 当然具有纪实性质 。全诗共分五大段 。首段叙述诗人与一位从长安东奔洛阳的妇人(即秦妇)于途中相遇 , 为全诗引子;二段为秦妇追忆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前后的情事;三段写秦妇在围城义军中三载怵目惊心的各种见闻;四段写秦妇东奔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末段通过道听途说 , 对刚刚平定的江南寄予一线希望 , 为全诗结尾 。
《秦妇吟》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了农民军初入长安引起的动乱 。毫无疑问 , 在这里 , 作者完全站在李唐王朝的立场 , 是以十分敌视的态度看待农民革命的 。由于戴了有色眼镜 , 即使是描述事实方面也就不无偏颇 , 攻其一点而不及其余 。根据封建时代正史(两唐书)记载 , 黄巢进京时引起坊市聚观 , 可见大体上做到井然有序 。义军头领尚让慰晓市人的话是:“黄王为生灵 , 不似李家不恤汝辈 , 但各安家 。”而军众遇穷民于路 , 竟行施遗 , 唯憎官吏 , 黄巢称帝后又曾下令军中禁妄杀人 。当然 , 既是革命 , 便难免流血;加之队伍庞大 , 禁令或不尽行 , 正如《新唐书·黄巢传》所记载“贼酋择甲第以处 , 争取人妻女乱之”的破坏纪律的行为总或不免 。而韦庄却抓住这一端作了“放大镜”式的渲染:
适逢紫盖去蒙尘 , 已见白旗来匝地 。扶羸携幼竞相呼 , 上屋缘墙不知次 。南邻走入北邻藏 , 东邻走向西邻避 。北邻诸妇咸相凑 , 户外崩腾如走兽 。轰轰琨琨乾坤动 , 万马雷声从地涌 。火迸金星上九天 , 十二官街烟烘烔 。家家流血如泉沸 , 处处冤声声动地 , 舞伎歌姬尽暗捐 , 婴儿稚女皆生弃 。“秦妇”的东西南北邻里遭到烧杀掳夺 , 几无一幸免 。仿佛世界的末日到了 , 整个长安城就只有嘶杀声与哭喊声 。由于作者把当时的一些传闻 , 集中夸大 , 不免失实 。但是 , 就在这些描述中 , 仍有值得读者注意的地方 。在农民起义风暴的席卷下 , 长安的官吏财主们的惶惶不可终日的仇视恐惧心理 , 得到了相当生动的再现 。在他们眼中 , 不仅起义军的“暴行”令人发指 , 就连他们的一举一动 , 包括沿袭封建朝廷之制度 , 也是令人作恶的:“衣裳颠倒语言异 , 面上夸功雕作字 。柏台多半是狐精 , 兰省诸郎皆鼠魅 。还将短发戴华簪 , 不脱朝衣缠绣被 。翻持象笏作三公 , 倒佩金鱼为两史 。”诗中表现的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仇视心理 , 可谓入木三分 。这段文字 , 却从另一个角度 , 生动地反映出黄巢进入长安后的失策 , 写出农民领袖是怎样惑于帝王将相的错误观念 , 在反动统治阶级力量未曾肃清之际就忙于加官赏爵 , 作茧自缚 。由此发现诗中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 , 它还写到了农民起义军是怎样常处三面包围之中 , 与官军进行拉锯战 , 虽经艰苦卓绝的奋争而未能解围;他们又是怎样陷入困境 , 自顾不暇 , 也就无力解民于倒悬 , 致使关辅人民饿死沟壑、析骸而食;以及他们内部藏纳的异己分子是如何时时在祈愿他们的失败 , 盼望恢复失去的天堂 。而这些生动形象的史的图景 , 是正史中不易看到的 , 它们体现出作者的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