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苏报案晚清发生苏报案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开始了另一场新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围绕的焦点是:究竟中国该实行革命,还是改良立宪 。
清末的报刊上,吵架的场面蔚为壮观 。改良派和革命派各有支持者为他们摇旗呐喊 。在这场大讨论中,国人真正接受了一次民主运动的洗礼 。
资产阶级革命派出现的时间并不晚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晚 。作为革命先驱者的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农民家庭,1878年前往美国檀香山,在其兄孙眉的资助下完成学业 。在这期间,他也逐步形成了反清革命思想 。1894年他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并在1895年在香港组织兴中会总部,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纲领,同年,孙中山筹划在广州发动起义,因行事不密,导致陆皓东等人牺牲 。孙中山遂流亡海外,经考察欧美各国后,孙中山于1897年抵达日本,在日本继续组织革命宣传活动 。
而在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因为戊戌变法失败,也逃亡到了日本 。这一下日本热闹起来 。两派人在日本为争夺舆论阵地打起了笔墨仗 。
康有为的得意门生梁启超是一个文笔与思想都十分犀利的才子 。他在日本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用他犀利的笔杆子抛出一篇篇文辞华丽、议论精辟的文章,包括《少年中国说》、《积弱溯源论》等,一方面大肆赞扬光绪皇帝是亘古少有的“明君”,鼓吹“保皇”,另一方面又将戊戌政变的几大主谋慈禧太后、荣禄、袁世凯等大加挞伐,把他们称为“逆后贼臣”,所以要“尊(光绪)皇攘(慈禧太)后”,建立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则在加拿大等地组织了一个“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广泛结交华侨,希望能借此实现他们的改良主张 。
【什么是苏报案晚清发生苏报案的原因?】孙中山则为了争取改良派,团结反清力量,一度与康有为等进行和谈,梁启超虽然表示对革命有兴趣,但他的导师康有为顽固地坚持拒绝革命,双方一拍两散,一场嘴仗也就在所难免了 。
显然,康有为还是没有总结出戊戌政变失败的教训,他继续指望有一天能出现光绪皇帝出来主持改革的“奇迹”,他还联络国内的唐才常等人发动一场旨在“请光绪帝复辟”的自立军起义,却被张之洞等残酷绞杀 。“勤王”的失败并没有让顽固的康有为醒悟,他还是继续做着他的保皇立宪梦 。1902年,他写出了一篇《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他一方面大赞清朝的统治是“至仁之政”,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各国都未有的 。接着,他又说,中国人愚昧无知,不可以共和,只可以君主立宪,他危言耸听地表示,一旦共和了,就会“亡国灭种”、“天下大乱” 。
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立刻进行了反击,章太炎早年曾经参加过维新变法运动,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他立刻总结出了改良无用的结论,走向了革命道路 。针对康有为的论点,他于1903年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对康有为所谓中国人“公理未明,旧俗俱在”,不可行革命的观点,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为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同时,他还直斥保皇派的“偶像”光绪皇帝为“载湉小丑,不辨菽麦” 。这篇文章文笔犀利,用词大胆,一时间人人传阅,章太炎成为革命派中的风云人物 。
孙中山在1904年支持章太炎,他在《敬告同乡书》中把康、梁的保皇思想狠狠批判了一通,同时指出革命和改良是两条路线,绝对没有调和的可能,对康有为、梁启超的“名为保皇,实则革命”的说法嗤之以鼻,认为那是道地的“假革命”,是康有为等人的骗局,目的就是欺骗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跟着他们去进行那已经没有希望的改良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