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弩手为什么这么重要?甚至只会用弩而不会用弓

在宋代之前 , 弩是中原王朝军队的利器 , 但也只是重要武器之一 , 而到了宋代 , 弩与弩手的地位急剧上升 , 甚至有种弩在宋代出现分野的感觉 , 这是为什么呢?
▲游戏中威风八面的王八弩
我们先来说一个故事:北宋熙宁年间 , 宋神宗和一干大臣在裕陵后苑玩儿射箭 。轮到殿帅林广时 , 林广说皇上别难为我 , 真射不了 。宋神宗不解 , 问为?林广说:我是弩手出身……
【宋代的弩手为什么这么重要?甚至只会用弩而不会用弓】在宋神宗 , 乃至现代人看来 , 弓、弩本是同类兵器 , 但在“本出弩手”的武人林广心中弓、弩天差地别 。这就很值得推敲一下了 。
《武备志》记载“中国之利器曰弓曰弩 , 自汉唐以后虏弓日强 , 遂不可复及 。唯弩之用为最” 。在宋以前 , 弓手弩手并不分野 , 不论是武举考核还是实际编制 , 弩手都不是专职射箭的单位 , 而是多功能战士 。弩手不但弓弩并习 , 而且随身携带双手握持的武器 , “将刀棒自随” 。甚至 , 当敌人骑兵冲至二十步时 , “即与战锋队齐入奋击” 。古人说的“一步”是两只脚一前一后各走一步(两跨为一步) 。唐代大约是1.5米一步 。
也就是说 , 敌人进入三十米这个距离 , 这些弩手就要发起反冲锋 。这和后世线式战术时代 , 排枪过后战列步兵们发起反冲锋的距离差不多 。而宋代弩手则更偏向专职 。宋仁宗时 , 尹洙批评弩手“更不学枪刀 , 虽各带剑一口 , 即元不系教习” , 一旦短兵相接 , 只能“束手就害” 。
而且 , 如之前文章所说 , 宋代之前的弩兵虽然重视白刃战 , 甚至要参与冲锋 , 但在军队里的分量并不算太重要 。这在《大唐卫公李靖兵法》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李靖的设想中 , 2万人的大军中取“战兵”1.4万人 , 弩手40 队 , 计2000人 。弩手在“战兵”中的比例仅占到百分之十四多一点 。具体到每一军 , 弩兵的比例甚至要更低一些 , 如中军4000人中弩手只有400人 , 加上400弓手也就800人 , 而中军的骑兵高达1000人 。再加500“跳荡手”和500奇兵 , 就构成中军四千人中的两千八百“战兵” 。
而一直到盛唐 , 在整个关中地带 , 大唐的核心经济区内 , 李靖的构想都得到了贯彻 。在安史之乱前的几次重要会战中 , 都是骑兵和步兵白刃战解决战斗 。比如苏定方征突骑施 , 就是利用骑兵获胜 。接战时 , 苏定方命令步卒在原野列枪阵 , 自己率领骑兵在北原列阵 。敌人冲击苏定方的步兵方阵 , 连续三次都冲不破 。这时苏定方亲率骑兵发起冲击 , 对手迅速溃败 , 被苏定方追逐了三十里地 , 杀伤数万人马 。在这场会战中 , 不论是胜利的一方还是失败的一方 , 都不会把胜利或者失败的原因归到己方弓弩够不够强力上 。
然而在宋代则不然 。赢了 , 那是上天保佑皇上万岁 , 输了就是硬弩没有充分发挥威力 。事后的追责和改进方向都绕到如何让弩更强 , 发射阵地更稳固的思路上来 。比如公元986年的君子馆之役 , 宋军战后的胜负总结就是“会天大寒 , 我师不能毂弓弩” , 所以失败 。而成功的经验则是宋太宗征讨李继迁 , 军中“多设强弩 , 及遇贼布阵 , 万弩齐发 , 贼无所施其技 。矢才一发 , 贼皆散走 。凡十六战而抵其巢穴”;和尚原之战 , 吴玠选“劲弓强弩 , 分番迭射 , 号‘驻队矢’ , 连发不绝 , 繁如雨注”激战三天 , 大破金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