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蒲松龄简介《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生平( 三 )


坐馆四十年
家庭生活难以为继,又不愿为人作幕,也就只好到缙绅人家去坐馆了 。大约从康熙十二年(1673)起,蒲松龄开始了长达近四十年之久的塾师生涯 。
初始,蒲松龄在本邑城北丰泉乡王家坐馆,与王敷政的几个弟弟一正、居正、观正及其堂弟王体正相处极为融洽,时有诗歌唱和 。蒲松龄在王观正死后写的悼诗《梦王如水》,尽情地抒发了他的沉痛之感,说明他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蒲松龄大约在王家呆了两年后,就到罢职归田的翰林院检讨唐梦赉家去做西宾了 。唐梦赉极欣赏蒲松龄的才华,后数年唐梦赉为《聊斋志异》作序,说蒲松龄“幼而颖异,长而特达,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载记之言 。于制举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大要多鬼狐怪异之事 。向得其一卷,辄为同人取去;今再得其一卷阅之,凡为余所习知者十之三四,最足以破小儒拘墟之见,而与夏虫语冰也” 。可以说,唐梦赉是蒲松龄的知音,也是最早赞赏《聊斋志异》的人 。
大约在康熙十七年左右,蒲松龄可能在刑部侍郎高珩家坐馆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初次结集,作《聊斋自志》,高珩为之写序,阐述该书之特点和价值,以相推奖 。这些都说明蒲松龄的艺术才华和《聊斋志异》的价值已受本邑名流所注目 。然而康熙十七年,蒲松龄在乡试中又名落孙山,蹭蹬的命运和贫困的生活仍然在包围着他 。
康熙十八年,蒲松龄年逾不惑,穷愁不遇,功名无望,贫病交加 。然而可以庆幸的是,从这一年开始,他不再飘若萍梗,已有了一个比较安适的馆去坐,淄川五村西铺的显宦毕家,聘他为西席 。蒲松龄遂设帐于绰然堂 。毕家在明末是个名门望族,号称“三世一品”、“四士同朝” 。蒲松龄的东家是刺史毕际有 。这位毕际有,字载绩,顺治三年(1645)拔贡入监,考授山西稷山知县,后升江南通州知府 。因解运漕粮,积年挂欠,赔补不及,康熙二年(1663)被罢官 。以刺史称之,乃指其通州知州职衔 。毕际有喜读书,精于鉴赏,风雅自命,在南通州做官时便广交名流,与江南大名士陈维崧、孙枝蔚、杜凌、林茂之等结识,“夜夜名流满高宴” 。归田后,虽仍留心翰墨,有所著述,辑成毕自岩《石隐园集》,还曾助修邑志,但年事渐高,对于东山再起、光大祖业已然无意 。
毕际有聘请蒲松龄来家设帐,一方面是为了教几个孙子读书,但另一方面,蒲松龄也是他清谈的伴友,文字的代笔 。这样,毕际有对待蒲松龄比较友好,宾主相处十年,一直比较融洽 。
毕刺史家的丰富的藏书开扩了蒲松龄的眼界,也为他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读书和写作的环境,更有意思的是毕际有虽曾为贵官,但思想较为开明,并不歧视小说家言,不以他家的塾师谈鬼说狐,撰写艳情小说为侈陈怪异,有乖风化,不仅不加干涉,甚至风雅相属,赞助《聊斋志异》的创作 。他除了提供一些素材外,还亲自为《聊斋志异》撰写短文,其中《五羖大夫》和《鸲鹆》两文,篇末明白地写着“毕载绩先生记”、“毕载绩先生著” 。这对蒲松龄继续创作《聊斋志异》,该是一种鼓励吧!
毕际有死后,其子毕盛巨主持家务,宾主年纪相仿,长时间同桌共食,相互依傍,直是如同兄弟 。蒲松龄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他后来的三十年 。除了以有限的时间出游、应试和抱病归家外,几乎全在毕家度过 。
在这期间,文坛上的一段佳话出现了 。大约在康熙二十七年春暮,文坛两俊秀相识 。困守穷庐的秀才蒲松龄结识了位居台阁的诗坛盟主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