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简介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生平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幼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考取秀才;15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1867~1873年任湖北学政 。1874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 。1889年7月调任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督 。1906年升任军机大臣 。在督鄂17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 。”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台湾学者苏云峰更是高度评价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湖北教育改革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由于张之洞的领导,而张之洞,对教育改革的贡献,并不限于湖北一地,而是具有全国性意义 。正是由于张之洞的贡献,而使中国教育始走向近代化道路 。”在督鄂期间,张之洞致力于改造旧式书院、创办新式学堂 。在张之洞的领导下,湖北教育通过由低等向高等、由普通向专业、由省城向州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个地区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在当时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
【张之洞简介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张之洞生平】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在张之洞本人的具体策划和亲自指导下,湖北地区先后成立了自强学堂(今武汉大学前身)、武备学堂、农务学堂(今华中农业大学前身) 。武汉科技大学的前身—湖北工艺学堂也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在张之洞的策划和指导下诞生的 。不仅是湖北地区,张之洞任两江总督时在南京创立三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前身)
1863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 。
1880年授翰林院侍读 。次年擢内阁学士 。又任山西巡抚 。1889年8月,调署湖广总督 。1894年8月1日中日宣战后,张之洞曾奏请派马队"驰赴天津,听候调遣",并想以"外洋为助" 。他鉴于"倭势日?,必将深入",建议"慎固津沽及盛京" 。10月26日致电李鸿章,提出"购兵船、借洋款、结强援"三项主张 。10月底,日军强渡鸭绿江后,辽沈危急,张之洞再提出"购快船、购军火、借洋款、结强援、明赏罚"五事 。11月2日,调署两江总督 。11月7日,他在致李鸿章电中指出"无论或战或和,总非有船不行" 。11月下旬,日军围困旅顺,张之洞先后致电李鸿章、李秉衡,要求急救旅顺,均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