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同是读书人的林黛玉,为何会说贾宝玉是银样镴枪头( 二 )


贾雨村有一套正邪之气的理论,颇有些见地 。
他说:秉承天地之正气的是仁者,秉承天地之邪气的是恶者 。还有一种人,兼秉正邪二气,上不能为仁人君子,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 。于是,置之千万人之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千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千万人之下 。
贾宝玉就是这种特殊类型的人 。不过,这种奇人,关键是亦正亦邪,却不能一味进行奉承赞扬,否则容易误入歧途 。关于这点,有一个人比较冷静,他就是北静王 。
北静王第一次见到贾宝玉是在秦可卿的葬礼上 。
见到贾宝玉,北静王的第一句话就是:“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 。”
关于宝玉二字,后面林黛玉还有一个诠释,咱们一会再说 。
北静王很喜欢贾宝玉,但他说(对贾政):令郎如此资质,想老太夫人自然钟爱 。但吾辈后生,甚不宜溺爱,溺爱则未免荒失了学业 。
接着北静王告诉贾政,我的府上,常有一些海内名士聚集,让令郎常去谈谈会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 。
北静王这个人非常有远见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所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多出去见见世面,就会觉得世界越来越大,自己则越来越小 。
可惜,贾宝玉的圈子还真是禁锢了他 。他主要有两个文化圈子 。一个是大观园诗人圈 。诗友主要是黛玉、宝钗、湘云,还有女弟探春 。一个就是富二代圈子,主要人物当然是冯子英、薛蟠以及蒋玉菡等一些娱乐圈人物 。
这两个圈子对他帮助并不大 。诗人圈主要都是他的妹妹们 。他虽然小性,但大家经常毫不留情的打击他,让他难免越来越钻牛角尖,甚至有一次直接就有些走火入魔了 。
因为被宝钗冷落、黛玉挤兑,宝玉回房看《庄子》,读到《外篇·胠箧》时,若有所思、若有所感、若有所悟,一时提笔续之:
焚花散麝,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丧灭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 。彼含其劝,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无才思之情矣 。彼钗、玉、花、麝者,皆张其罗而邃其穴,所以迷惑缠陷天下者也 。
正所谓一语成谶 。这段话,基本就是钗、玉、花、麝的结局伏线 。
大家发现没有,这四个人里居然没有晴雯 。因为,晴雯的结局更早 。这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定数 。
事情还并没有结束 。次日,宝玉去找众姐妹玩 。谁知道被湘云“摔手”、黛玉“拒门”,只好回去又看《南华经》了 。事实上,这时候的宝玉,已经有些魔怔了 。
要说起来,还是黛玉与宝玉最是心意相通 。当大家都以为宝玉没有事情的时候,黛玉看出了端倪 。于是,她约着宝钗、湘云一起来看宝玉 。
一进门,黛玉先给宝玉来了一个当头棒喝:“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 。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这几句话,与前面北静王评价宝玉的“如宝似玉”形成了呼应 。
黛玉的问话,也让宝玉不知如何回答 。也正因为如此,让宝玉从魔怔之中又恢复了常态 。
3.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黛玉是最懂宝玉的 。这种懂,不是理性分析之懂,而是心意相通之懂 。这就是典型的心有灵犀 。说透了这个道理,“银样镴枪头”的典故就好理解了 。
毫无疑问,宝玉、黛玉、宝钗都喜欢读书 。但三人读书的境界又有所不同 。
宝钗读书更注重理性思考,是理性攫取书中的知识和营养 。而宝玉则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其乐趣就在于读的过程 。相比之下,宝钗注重的是读的结果 。
那么黛玉呢?是一种哲思式的读书 。我们看,黛玉经常会被一些花草、风雨等莫名其妙地感动 。这就是心与天地的感应 。而她的这种状态,恰是庄子经常描述的“逍遥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