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怎么死的解开历史上同治皇帝真正死因( 三 )


从分布部位上看,天花皮疹一般发于额部、发际、面颊、腕,逐渐延及臂、躯干、而至下肢,多见于身体暴露部位,呈离心状分布,这与药底簿所记的症状是相吻合的;
从皮疹形态的转化规律上看,一般天花患者在患病的头两天就会出现斑疹,数小时后斑疹迅速变为圆形的丘疹 。病人出疹后,全身中毒症状反而明显减轻,胸堵烦呕现象减退,大便通畅,胃口渐开 。又过了二、三日,丘疹开始灌浆,成为疤疹,这种疹的中间凹陷成脐形,周围有红晕 。到了天花起病的第八、九日,疱疹转为脓疽 。又过两三天,脓疱逐渐干缩成痂 。大约在发病后的二至四周,痂开始脱落,天花发病的过程基本结束 。药底簿的记载正好与上述的症状以及皮疹的转化过程相一致 。而梅毒则不同,发病的周期要比天花长,而且梅毒的斑疹大小如蚕豆,形状为圆形或略带不规则形,不是天花疱疹的那种脐形 。
那么,为什么患天花会导致同治帝的死亡呢?那是因为同治在天花的后期不幸皮肤感染,“发热头眩俱退,惟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浸流脓水,腿痛筋挛,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 。”这种并发性的皮肤感染愈来愈重,使病人逐渐丧失了抵抗力 。最后,皮肤感染发展到发生“坏疽性口炎”(俗称“走马牙疳”)的地步,此病一般发生在全身性疾病的末期,很可能导致全身衰竭而突然死亡 。
以上的论证可以说是史学和医学的完美结合 。不过,略显遗憾的是,刘文并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以排除药底簿是御医等人为了掩饰同治帝的真实病状而故意伪造的可能性,所以也就影响了“同治帝死于天花”这一结论的权威性 。看来,同治帝死因之谜尚有待于后人的进一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