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怎么死的解开历史上同治皇帝真正死因( 二 )


李文称自己曾祖父就是为同治看病的主治御医李德立 。李德立生前曾把同治死于梅毒的秘密告诉了作者的祖父 。祖父又把这个秘密传给了作者 。他的祖父称:
曾祖父奉诏入养心殿请脉之初,已看出是梅毒之症,为了慎重起见,曾约一位有名外科御医张本仁会诊,一致肯定是杨梅大疮 。自忖若奏明载淳生母慈禧,她通晓医道,喜怒无常,如若一时火起,指责有辱九五之尊,必遭杀身之祸 。倘若知情不报隐瞒病情,又怕责任重大,最终难免治罪,真是左右为难,经与右院判庄守和商议,认为反正是治不好的病,何况这是自古以来少见的帝王之绝症,难告于天下,不如装糊涂吧 。既然宫中都说天子出水痘,就照天花来治 。好在皇室近臣对天子微服寻花问柳,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讳而不言,自己又何必戳穿,自讨苦吃呢?不过请脉处方还须格外小心谨慎,因为每张脉案都要呈东西两太后过目,有时六爷恭王奕忻和帝师翁同龢还要拿来斟酌一番,最后登记入档,责任重大,如用治梅毒的药,岂不自相矛盾,所以只能用芦根、元参、金银花、桔梗之类配制的“益阴清解饮”、“益肾清毒饮”、“益肾清解饮”等滋阴化毒的补剂 。
当然,即使不用治梅毒的“猛药”而只用以上所列滋阴化毒的“温药”进行调理,同治帝也不致于死亡 。据作者的祖父说,经过一段时间调理,同治的病有所好转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个变故,直接造成了同治帝的猝死:
“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鲁特氏来东暖阁视疾,当时载淳神志清醒,看见皇后愁眉锁目,泪痕满面,乃细问缘由 。这时早有监视太监走报西太后,说皇帝和皇后阁内私语 。慈禧急来东暖阁,脱去花盆底高跟鞋,悄悄立在帷幔之后窃听,并示意左右禁声,切勿声张 。此时皇后毫无察觉,哭诉备受母后刁难之苦 。皇帝亦亲有感受,劝她暂且忍耐,待病好之后,总会有出头的日子 。……不料慈禧听到此处正刺所忌,竟勃然大怒,立刻推幔闯入帏内,一把揪住皇后的头发用力猛拖,一大撮头发连同头皮都被拉了下来,又劈面猛击一掌,顿时皇后血流满面,惨不忍睹 。慈禧又叫太监传杖,棒打皇后 。同治大惊,顿时昏厥,从床上跌落在地,病势加剧,从此昏迷不醒 。急传先曾祖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于次日夜晚死去 。”
李文的这个说法是和某些清代野史相一致的 。但刘文认为,此说未见档案史料参证,难成定论 。设在故宫内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研究人员曾经根据从堆积如山的清宫档案中找出的《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以下简称药底簿)进行分析,认为同治帝所患之病是天花而决非梅毒 。刘文正是依据这个药底簿,并邀同中医学方面的专家来共同澄清这个疑案的 。
刘文认为,天花和梅毒的病状是有显著的区别的,而药底簿所描写的病状是天花而不是梅毒 。理由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患病之初,患天花者发病很急,一般都要伴随着发烧、脉搏跳动加快的反映,而患梅毒者则起病不急,无发烧症状 。而药底簿则记载同治发病之初连续发了7天的高烧,“脉息浮数而细,系风瘟闭束,阴气不足,不能外透之症,以致发热头眩,胸满烦闷,身酸腿软,皮肤发出疹形未透,有时气堵作厥”、以及“咽喉干痛,胸满作呕,头眩身热”等,这些都是出天花的症状 。
第二,从药底簿的记载里可以看出,同治患病时出现头痛、背痛、发冷、寒战等全身性的天花症状,而梅毒患者是不会有这些全身性的明显症状的,表面上看也许像个健康人 。
第三,从天花皮疹的分布部位和转化规律上可以看出同治帝患的是天花之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