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四大间谍发明:个个超乎你的想象

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胶泥活字印刷术闻名世界 , 但是中国在间谍史上的“四大发明”估计知道的人很少 。下面 , 我们就来看看这“四大发明”吧 。
知己知彼:听瓮
我国两宋时期战争密集 , 间谍备受青睐 , 这可以说是一个谍战频繁的时代 。听瓮的出现 , 成为间谍工具 , 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听瓮的发明距今约有2500年 , 《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 。具体使用方法是将听瓮埋在地下 , 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 , 在侦测需要时 , 侧耳伏在上面 , “听”出周边的动静 。在情况紧急的情况下 , 则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 , 听辨声响 , 这叫“罂听” 。古人为了减少情报失误 , 常会培训瞎子来执行“听”任务 。瞎子眼睛不行 , 但听力往往超强 , 据说方圆数十里的动静 , 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 。
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 , 听瓮得到了不断的改进 , 成为现代窃听器出现前最有效的窃听工具 。如在唐代 , 便出现了葫芦状枕头形窃听器 , 休息时将窃听器枕在头下 , 外面一有动静便能察觉;到宋代时窃听器已相当实用 , 多功能窃听器“矢服”成为首选 。另外 , 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 , “隔墙有耳”就这么来的 。
反切密码
十六世纪中叶 , 中国出现了真正的密码反切码 。其原理与现代密电码的设计原理完全一样 , 但却比现代密码更难破译 , 它使用汉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 , 进行编码 。反切注音方法出现于东汉末年 , 是用两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 , 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 , “切”出另外一个字的读音 。“反切码”就是在这种反切拼音基础上发明的 , 发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戚继光 。戚继光还专门编了两首诗歌 , 作为“密码本”:一首是:“柳边求气低 , 波他争日时 。莺蒙语出喜 , 打掌与君知”;另一首是:“春花香 , 秋山开 , 嘉宾欢歌须金杯 , 孤灯光辉烧银缸 。之东郊 , 过西桥 , 鸡声催初天 , 奇梅歪遮沟 。”
这两首诗歌是反切码全部秘密所在 。取前一首中的前15个字的声母 , 依次分别编号1-15;取后一首36字韵母 , 顺序编号1-36 。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 , 也按顺序编上号码1-8 , 形成完整的“反切码”体系 。其使用方法是:如送回的情报上的密码有一串是5-25-2 , 对照声母编号5是“低”字 , 韵母歌编号25是“西”字 , 两字的声母和韵母合到一起了是di , 对照声调是2 , 就可以切射出“敌”字 。戚继光还专门编写了一本《八音字义便览》 , 作为训练情报人员、通信兵的专门教材 。
明矾水
古代被广泛使用的“密写术” , 《金史·宣宗本纪》已有记载 。中国古人的情报研究工作 , 其实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 这可能与中国多战事 , 时分时合有很大的关系 。不论是阴符阴书 , 还是字验、反切码 , 都是眼睛能看到的 , 为避免这种情况 , 在很早的时候 , 中国人又发明了“密写术” 。
明矾水写出的字 , 干后在纸上根本看不出来 , 但如果浸入水中 , 字迹顿现 。至于其显字原理 , 虽然说现在算是小儿科 , 但在当年中国人这一发现还是相当了不起的 。中国史书上有不少秘写案例的记载 。据《金史·宣宗本纪》记载 , 金宣宗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 , 蒙古人围攻太原城 , 时太原最高军事长官(宣抚使)乌古论礼 , “遣人间道赍矾书至京师告急” 。这句话的意思是 , 乌古礼派间谍带着用明矾水写的密信 , 到京师告急 , 请求援兵 。当然 , 在课本小萝卜头里 , 人们常常用的是米汤写密件 , 这和明矾水的效果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