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舟中晓望》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古诗《舟中晓望》
年代:唐
【孟浩然《舟中晓望》古诗原文意思赏析】作者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
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 。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
作品赏析
一作"舟中晚望"
孟浩然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咏,不鉤奇抉异”(皮日休),故诗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首《舟中晓望》,就记灵着他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 。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 。
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 。“挂席东南望”,开篇就揭出“望”字,是何等情切 。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 。“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 。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况且天刚破晓 。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
既然如此,只好暂时忍耐些,抓紧赶路吧 。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 。“利涉”一词出《易·需卦》“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兼程前进吧 。舳舻,一种方长船 。“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
读者到此自然而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联于是转出一问一答来 。这其实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 。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 。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 。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 。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 。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 。”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无多少诗味 。然而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你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 。而诗的意味就在那无字处,在诗人出语时那神情风采之中 。
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灿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 。因此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当是山石发出的异彩 。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省净,表现朴质,没有用一个精美的字面,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 。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 。“坐看”照应“望”字,但表情有细微的差异 。一般说,“望”比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见”,有张望寻求的意味 。而“看”则比较随意,与“见”字常常相联,“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 。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 。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 。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 。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未尝不出于内容的要求 。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 。“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