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DN博客之星】专访陈勇: 敏捷开发现状及发展之路

原文出处:
以下是文字拷贝,与原文相同,留作备份 。
="true" ="0" ="no" src=""> 摘要:敏捷这个含着金钥匙诞生的“霹雳娇娃”是软件开发行业的救星,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无不闪着金光,透着与众不同 。但国内少有团队能真正理解其精髓和奥秘 。为此,社区之星第15期采访了敏捷开发老兵陈勇 。他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讲解敏捷开发并分析的字字珠玑 。
陈勇,16年软件研发、管理及咨询经验,擅长在实际环境中应用敏捷开发实践 。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与项目管理实践经验,从程序员、项目经理、CMMI/敏捷咨询师、事业部总监、副总经理等各种技术与管理岗位获得的一手经验,令其可以站在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以更广的视角来理解敏捷开发,并能配合和推动非研发部门协作推广敏捷 。
个人工作经历:
国内缺乏敏捷思维
CSDN:请问你是如何接触到敏捷开发的?又是什么吸引你如此专注于敏捷开发的?
陈勇:2000年,我接触到最早期的XP(极限编程),在一些团队中进行多次尝试后,总结出许多敏捷实践的方法,比如代码审查、松结对编程等 。
在几年后的CMMI咨询工作中,感觉国内的研发现状普遍不适合直接使用CMMI的标准,反而更适合使用敏捷或偏向敏捷开发的方法 。CMMI是美国国防部对其供应商的选择评判标准,带有大量的军工、大型制造业的影子;而国内软件更多的是MIS、OA、金融、电信这些更加平常的软件,还有许多需要灵活变化的网站和网络应用,与CMMI的很多假设前提都有很大的距离 。
在最初的时候也是希望兼顾各种方法,曾经同时开设多达13种培训课程,但后来放弃了 。原因之一就是,尽管管理一个软件企业的知识体系有很多,但应该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思路贯穿其中,才更加利于企业及其团队的理解和应用 。
不过,尽管方向和课程收缩为只有一个敏捷开发,但所包含的内容却扩大到包含整个企业及团队管理所需的所有内容 。比如下面还会细谈的FPA(功能点分析),实际上完全不是传统敏捷开发关心的内容 。
CSDN:在你为不同公司和团队提供敏捷咨询的过程中,你认为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陈勇:最大的困难应该是中国企业在研发管理方面普遍“胆子很小”,缺少探索精神,期待现成的答案 。
敏捷开发出现并传入中国已经有10年历史了,两个被问烂了的问题还是没有答案:“什么是敏捷开发?”“我们适合什么敏捷开发?”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外没有答案,权威人士也没有答案,培训师和咨询师也没有答案,答案一定是自己找出来、实验出来的 。
基于这一点,我会尝试在课堂上尽量少讲概念,而是多讲自己的实践及其启发,希望企业接受“敏捷无有定法”以及“最佳方法需要自己找”的概念,有多少个企业就有多少种敏捷开发 。企业应接受的是敏捷开发的思维方式和可选的实践方式 。
CSDN:你觉得什么样的产品或应用,比较适合敏捷开发?
陈勇:互联网及相关的产品或应用比较适合 。敏捷开发的出现与互联网应用的兴起是同一时间,这不是巧合 。无论敏捷开发最早出现在哪里(实际上来自于日本制造业),但最终发扬光大的原因是与互联网应用对“拥抱变化”“快速迭代”的相同价值观的追求 。
敏捷强调快速灵活反应
CSDN:自从敏捷概念从国外引进国内后,敏捷开发和敏捷测试就很火,但有人认为敏捷测试就是一个大忽悠,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陈勇:可能是因为敏捷测试被炒得太火,有喧宾夺主之嫌,所以才有此说吧 。我个人认为,敏捷开发(“开发人员”的开发)和敏捷测试都不是敏捷的主角 。相反,“敏捷需求”才是敏捷开发的主角 。毕竟敏捷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交付客户价值,而开发与测试都只是手段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