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农民驯化野生老虎当耕牛:吃大米能耕田

《清稗类钞 农商类》里的故事“黔人豢虎耕田”对以谷物喂养老虎以及猛虎耕田的描写:“既得虎,缚其足而柙之,日按时投以食,食多谷类,稍杂以肉 。虎初不欲食,饥甚,始稍稍食之 。……且力强而性奋,无牛之惰,有牛之功,故农不畏之而转喜之也 。”
贵州农民驯化野生猛虎 将其当耕牛使用
估计大家都熟悉初中课文《黔之驴》吧,柳宗元笔下那头装腔作势,最终成为老虎口中食的驴子,那只由胆怯到试探,最终咆哮而起,吃尽驴肉而去,性格有点狡黠的老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这个有点动漫色彩的故事发生在贵州,然而,柳宗元老师可能想不到的是:同样是在贵州,当地的农民在清朝时却能将凶猛的老虎驯化成耕田的工具,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
本版撰文/刘黎平
驯化第一步:
通过驯化 老虎也爱吃大米
清朝的史料笔记《清稗类钞》中的“农商类”记载,贵州一带多山,老虎也多,估计都是华南虎,“黔多山,重峦山谷间时有虎迹 。”这么宝贵的资源不能浪费了,当地的山民很有创意,竟然想到要将这位山中大王训练成耕田的牲口,“能代耕牛之役 。”
把老虎变耕牛
要把老虎变耕牛,第一步是要将它擒拿过来 。这个还容易,设一个陷阱,放上诱饵,诱使老虎踏入陷阱,然后用笼子关起来 。抓到手之后,就开始改变它的饮食结构,向笼子里投放煮熟的谷物,在谷物当中稍微夹杂一点肉类食品 。
这位大王本来就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当然不屑于这种植物类食品,不吃 。可是,饿了几天后,哪里还熬得住,不得不屈尊去吃投入笼中的食物,估计本来只是去吃谷物中的肉类,但是肉类太少,都夹杂在谷物当中,结果不得不将米饭也吃进去 。
老虎不是吃素的,据科学统计,它一次吃肉的数量在30公斤左右,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则说一只孟加拉虎一天吃5公斤肉 。
总之,谷物喂不饱我们的山大王,饿了好几天,趁着它病歪歪,一时丧失攻击力的时候,农民就对老虎身上的装备进行改装,将适合捕食的部分全部删除:用铁锤将它的利牙敲掉,用大剪将它的爪子剪掉,让它身上的装备不再具备攻击性,让虎爪跟牛蹄没有区别,“使平贴如牛蹄 。”
卸掉了攻击性装备的山大王继续被关在笼子里,继续投给煮熟的谷物大米,此时尚未彻底改变饮食结构的它,当然吃不饱,山民在此时故意将它放出笼子 。放虎归山,王者归来,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只可惜,大王风采犹在,却没了利牙和钢爪,原有的装备已经被删除和卸装,捕食的程序就无法进行了,“时不利兮骓不逝,虎兮虎兮又奈何”,捕捉猎物已经很艰难,就算是抓到兔子、獐子,却不能咬,不能吃,“不能攫获他兽,即攫获,亦不能啖食也” 。无奈之下,虎大王又得回到捕捉过它的农民家里 。
驯化第二步:猛虎家畜相安无事
老虎回来,就进入驯化的关键一步:训练它懂得人意 。刚回来的时候,农民故意不给它饮食,老虎不得不摇尾乞怜,于是用绳子系好它的脖子,还是用谷物喂养它 。
喂食的过程就是一个驯养的过程,首先给它取一个名字,至于是什么名字,史料没有记载,根据老虎的外貌特性,应该是“阿黄”“阿虎”之类的吧,然后喊着它的名字喂食 。喂食地点不限定,“或屋前,或屋后,或屋左,或屋右……每食,辙指置食方向,呼而与之”,每次喂食的时候,就喊着虎大哥的名字,指着放食物的地方,叫它去吃 。
老虎耕田比牛还牛
这段记载让人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少年在船上训练老虎吃鱼肉的镜头,用长杆的尖端插上一块鱼肉,反复训练,让老虎习惯去吃鱼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