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两联到底是说的什么呢?竟然能让一场群情汹汹的谋反消弭于无形!
下联“流水高山心自知”还比较容易理解 , 关键是上联这句“倚天照海花无数” 。“倚天”是站在绝高之处 。能背倚长天 , 可见其高 , 一个人站在绝高之处 , 面对的却是容纳百川的大海 , 这时候该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阳光照在大海上 , 可谓气象万千 。虽然气象万千 , 因为观海之人有倚天之高 , 所以再奇诡、再惊人、再诱惑的景象 , 也不能动摇其志、动摇其心 , 所以下联有曰“心自知” , 而这种自知之心实在有“高山流水”的境界 , 不是一般人所能窥见的 。
曾国藩这副对联依然说的是自己决不造反的决心 , 并把不造反的理由也说得很明白了 , 那就是我自有心中的坚持 , 自有人生的境界 , 那些如“花无数”一般的绚丽景象对我是没有诱惑力的 。
实际上对曾国藩来说 , 他不是没有考虑 , 而是考虑得已经非常彻底了 。曾国藩清楚地明白目前的形势:摆在自己面前的 , 只有两条路 , 一是“进”——拥兵造反 , 推翻清廷 , 自立为帝;二是“退”——自剪羽毛 , 释清疑忌 , 以求自保 。对于曾国藩来说 , 他显然不想继续打仗 , 多年的战争已让他彻底厌倦 , 更何况自己的身体和精力每况愈下 , 继续争权夺利 , 对于他来说 , 已没有太大的兴趣 。曾国藩自那一次不告而辞回乡之后 , 人生的态度已亲近黄老哲学 , 几乎没有攀登顶峰的野心 。水满则溢 , 月满则缺 , 曾国藩深得三昧 。因此 , 曾国藩宁愿自己的福分和运气不要太好 , 所以 , 他把自己住的地方 , 命名为“求缺斋” , 也是这个意思 。不仅如此 , 曾国藩越来越迫切想退隐归田 , 颐养天年 , 在往后的岁月中 , 尽情地享受生活 , 读读书 , 写写文章 。再说 , 如果造反 , 就一定有必胜的把握?曾国藩清楚地知道周围的形势 , 湘*只是清廷进攻金陵的一个先锋 , 螳螂捕蝉 , 黄雀在后 , 在他的身前左右 , 朝廷早就布置了大量兵马:在金陵的西部 , *文守武昌 , 据长江上游;在东部 , 富明阿、冯子材守扬州、镇江 , 据长江下游;在北面 , 僧格林沁屯兵皖、鄂边境 , 虎视金陵 。这些人马 , 都跟曾国藩的湘*毫无关联 , 他们可以说是来支援湘*的 , 也可以说是来防备湘*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 , 自己竭力冒险去做这样的事 , 不是很愚蠢吗?
既然没有前进的路 , 那么 , 身心疲惫的曾国藩就不得不寻求退路了 。曾国藩知道 , 在这种情形下 , 只有迅速表明自己的态度 , 才能安全度过危险 。那段时间 , 曾国藩无论在公开场合 , 还是在私下的日记中;无论是在给朝廷及同僚友朋的奏章和信函里 , 还是在给兄弟儿子的家书中 , 都用不同的语言和口气表达一个共同的意思:胜利得力于别人 , 自己无功可居 。并且 , 一向行动迟重的曾国藩变得迅猛异常——一是果断地了李秀成 , 二是给朝廷上了一本《粗筹善后事宜折》 。在奏折中 , 曾国藩对朝廷有两点建言:一是在两江范围内 , 全面恢复科举;二是请求裁减湘* 。很快 , 朝廷同意了曾国藩的意见 。曾国藩立即大告两江:当年11月份 , 将在两江地区恢复科举 , 进行甲子科乡试 。曾国藩压下了两江总督衙门、江宁布政司、江宁知府等*衙的兴建计划 , 将经费用在两项建设上:一是重修满城;一是恢复江南贡院 。修复满城 , 完全是出于政治原因 , 曾国藩是想以这样的姿态 , 消除朝廷对于自己拥兵自重的怀疑 , 曾国藩就是要让朝廷知道 , 自己身为一个地方汉族大员 , 对于清朝天子 , 是极度尊重的 。曾国藩清楚地明白一个弱小民族的心理 , 也明白孤儿寡母统治的恐慌 。至于恢复科举 , 倒是出自曾国藩的真心 。作为一个曾经的读书人 , 曾国藩一直想为天下的学子做点什么 , 而且 , 恢复江南贡院 , 明显地可以笼络江南士子的心 , 起到稳定局势的作用 。事情果然如曾国藩所料 , 科举的恢复 , 使得社会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 , 两江一带的年轻后生因为有了出路 , 又开始专心求学 , 变得安分守己了 。
- 今晚的月色真美
- 康熙的功夫真好一晚竟能宠幸三十位后宫女子
- 晚清第一牛臣丁宝桢:戏弄慈禧其心腹
- 丽江的客栈多少钱一晚
- 解密蜀汉五虎上将:为什么关羽为何会位居首位?
- 解密:三国诸葛亮为什么会哭周瑜的故事
- 解密:郭沫若如何让日本女护士成为他的妻子?
- 解密田丰之*:为什么预判准确也要被袁绍处*?
- 太平天国唯一幸存的猛将:到了晚年竟无家可归
- 揭秘清朝乾隆皇帝喜欢和珅竟是因为一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