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白鲟已灭绝!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宣告灭绝 2003年曾发现长江白( 二 )


四川渔民有句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 。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化石记录上看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 。
据了解,白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是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的祖先早在上亿年前(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
但与中华鲟、白鳍豚、江豚等在生态链顶端的物种不同,白鲟的知名度比较低,直到这次的“灭绝”消息才把这一“沉默”的物种推到公众视线 。
其实早在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条,而且从1985年以后,全江段未发现过长江白鲟幼鱼的补充群 。
当时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白鲟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列为IUCN红色目录下的极度濒危物种,并被列入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即CITES附录)加以保护 。
追问2
最后一次和白鲟联系的情况如何?
2003年专家抢救一条白鲟并追踪,船只跟踪时触礁,至此再无白鲟踪迹
2002年12月11日下午2时左右,在长江下关潜洲以北水域捕鱼的渔民捕到一条白鲟 。消息传开后,危起伟和另一名专家从武汉赶到南京,就地展开保护和抢救工作 。这是一条长3.3米、重130公斤左右的雌性白鲟,年龄15-20岁,正值中年 。
这是自1993年在宜昌江段发现白鲟后又一次发现活体白鲟 。遗憾的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条白鲟最终没有救治成功 。
2003年1月,四川宜宾发现一条误捕的白鲟 。水科院长江所白鲟工作组的一篇刊文中,记录了这一场放生追踪与信号丢失的全过程 。
2003年1月27日下午3时,救治组成功抢救白鲟后,将该白鲟进行声呐标志放流,并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追踪研究 。
文中称,2003年l月29日21时58分,白鲟继续向下游移动到达九龙滩江段时,因滩险水急,航道复杂,追踪快艇发生触礁事故,快艇螺旋桨和跟踪设备均被损坏,无法继续追踪 。
白鲟工作组分析信号丢失的原因可能有三点:人类对白鲟的分布、行为还知道得较少;河床复杂,形成许多信号“死角”;声呐发生器直接固定在白鲟的身体上,可能发生器脱落后沉积于岩缝或被泥沙淹没 。
根据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周晓华2019年9月刊发的《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一文透露,2006年4月和2007年1月,科研部门对屏山至泸州弥陀江段进行声呐探测时,在柏溪至南溪江段先后探测到8个白鲟疑似信号 。
但白鲟的实体,再无现身 。
■ 链接
长江白鲟
公开资料显示,长江白鲟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 。长为2-3米,体重200-300千克,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 。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
体长梭形,上下颌均具尖细的齿,吻长剑状,其长为眼后头长的1.5-1.8倍,吻部由前到后逐渐变宽,前端钝尖,狭而平扁,基部肥厚 。体无骨板状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 。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 。春季溯江产卵 。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 。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现资源量逐年明显下降,面临濒危,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