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路上的“夫妻档” 派遣援青干部28名历史之最

青海新闻网讯 2017年 , 为了支持青海经济发展 , 江苏无锡市派出了第一批援青干部奔赴青海高原 , 拉开了无锡对口支援青海省海东市的序幕 。2017年4月 , 时任无锡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的李继军肩负起无锡市委、市政府的殷切期望 , 辞别挚亲好友 , 跨越万水千山 , 成为第一批援青干部 , 来到青海省东南部的河湟谷地海东市 , 开始了他的援青工作 。与这个扶贫组长一起“赴任”的 , 还有他的妻子凌岚 。
在扎根海东的扶贫队伍中 , 李继军与凌岚是唯一的一对“夫妻档” 。回首近两年的扶贫工作 , 李继军说 , 既有海东发生的巨变带来的喜悦与欣慰 , 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与苦涩 。
肩负使命夫越千里来扶贫
自2017年4月底 , 当时已经50岁的李继军服从组织安排二话没说从无锡来到海东 , 开始了他的“扶贫组长”生涯 , 开始在青海省海东市担任无锡对口支援海东市工作组领队、海东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
当问及李继军 , 是什么促使他选择来到青海时 , 李继军的回答质朴又饱含深情:“对许多人而言 , 青海是一个神秘而遥远的地方 , 我想来看看 , 我也想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蓝蓝的天空 , 飘着朵朵白云 , 那纯净而神圣的地方 , 牛羊成群 , 仿佛到了天的那一边……这是我们心中雪域高原的模样 。然而 , 这一切对于援青干部们来说 , 却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青海海拔高 , 空气含氧量低 , 夏季紫外线很强 , 风沙大 , 气候也干燥……
从海拔8米到海拔2000米 , 从富庶的大都市到僻壤的地级市……心理的落差和身体上的不适 , 让李继军和工作组成员日渐消瘦 。
“从大都市到小城镇 , 心理上总会有落差 , 更何况还要与妻子和孩子两地分居 。”挂职任海东市扶贫局社会扶贫科科长并兼任青海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交流合作与研究中心主任的戴震乾说 。
“刚接到通知的时候 , 我真的很茫然 。首先 , 我不知道要去工作的海东在哪里 , 自己去了该干些什么 。其次 , 处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时期 , 我担心自己不能担负这个重任 , 辜负了派出单位 , 耽误了海东百姓 。虽然东西部协作相关的方案已经作了明确规定……”李继军向采访人员讲述着当初得知被列为援青干部候选人时候的心情 。也是那时 , 在家人们的支持和鼓励下 , 他放下了顾虑 , 更加坚定地踏上了援青之路 。
“我们第一批5名援青干部 , 每天都面临着高原缺氧的挑战 , 每天都面临着饮食不适、睡眠不足的困难……”李继军告诉采访人员 , 有的同志心率、血压居高不下 , 有的同志饱受失眠痛苦 , 大多数人都晒黑了、变瘦了 。但是 , 一想到组织交付的重任 , 他和工作组成员经过短暂的调休和深思熟虑后 , 开始了他们援青工作的第一步——实地调研 。
为尽快跟上当地的工作节奏 , 尽早主动融入当地的领导班子集体 , 他认真研读海东市相关材料、资料 , 通过会议、走访等方式向当地领导干部和群众学习 。同时 , 深入海东市各县(区) , 详细了解县情、乡情和民情 , 搜集第一手民情资料 , 并认真记到本子上 , 记到脑海中 , 晚上伏案疾书规划制定无锡海东两市扶贫协作工作宏伟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