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又一座超大型工程将跨越伶仃洋——深中通道建设扎实推进 产经观察·走进重大工程一线③ 世界之最201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景象 。
杜才良摄
珠江口 , 伶仃洋 , 飞云舒卷 , 碧波荡漾 。
站在广东中山市马鞍岛远眺 , 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蜿蜒于深蓝海面之上 , 时而腾空跃起 , 时而遁入海中 , 穿行24公里 , 通向深圳前海 。继港珠澳大桥后 , 这一集“隧、岛、桥、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将再次刷新多项世界纪录 。
从更高的视角俯瞰 , 深中通道北距虎门大桥30公里 , 南距港珠澳大桥31公里 , 是粤港澳大湾区“A”字形交通主骨架的关键“一横” 。明年建成通车后 , 中山至深圳车程将由2小时缩短为20分钟 , 成为连通珠江口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 。超级工程如何建成?“世界之最”何以造就?日前 , 采访人员赶赴施工现场一探究竟 。
海上风筝
仅用4个半月 , 在茫茫外海筑起一座相当于19个足球场大的人工岛
夏日清晨 , 从高处望去 , 海面波光粼粼 , 深中通道如一只巨大的“海上风筝”正振翅欲飞 。
这只风筝的“筝面”便是深中通道的西人工岛 。为保证伶仃洋水域拥有30万吨级的通航能力 , 深中通道采取了东隧西桥的设计方案 。“东边是海底隧道 , 西边是跨海大桥 , 要让二者牵手 , 先要在海中垒筑一座人工岛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岛隧工程管理部部长张长亮说 。
茫茫大海中 , “第一子”如何落下?
“外海水深10余米 , 软土层厚几十米 , 好比在‘水豆腐’上筑岛 , 传统的抛石沉箱容易滑落、难以固定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副总工程师郑伟涛说 , 团队充分借鉴港珠澳大桥建设经验 , 提出全新的大型深插式钢圆筒围岛方案 , 将57个单个直径相当于1个国际标准篮球场长度、13层楼高的巨型钢圆筒打入海床 , 再填沙成岛 。
然而 , 大海不会轻易顺从人的意愿 。海底勘探后 , 问题摆在面前 。“这里的海床结构不仅有厚厚的淤泥 , 还遍布着深浅不一的硬质夹层 , 地质条件比港珠澳大桥人工岛的施工条件更恶劣 。”郑伟涛告诉采访人员 , 在这块凹凸不平的“水豆腐”上施工 , 很容易出现位置偏差 。
“地质问题不解决 , 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郑伟涛指着不远处的水下深层搅拌船说 , 它便是破解难题的“功臣” 。原来 , 这艘船就像是一台巨大的搅拌机 , 其上附着的3根钻管能够深入砂层、注入泥浆、软化地质 , 从而让钢圆筒更易穿透硬质砂层 , 精准抵达设计位置 。
试验顺利、钢筒就绪 , 2017年5月1日 , 筑岛大幕正式开启——万吨巨轮载着首个大钢圆筒 , 缓缓驶入伶仃洋面 , 数百名施工人员在海上列队迎接 。4000吨级起重船“一航津泰”伸出长长的吊索 , 稳稳地将液压振动锤组和大钢圆筒一同吊起 , 在自主研发的定位系统引导下 , 将其精准置于水中 。
一声“振沉开始” , 洋面倏地沸腾起来 。“嗡嗡嗡——”全球最大十二锤联动液压振动锤组同时发力 , 声若鼎 , 势如虹 。3个多小时后 , 重量超600吨的钢圆筒稳稳插入海底10多米 , 振沉正位率达到100% 。
“相较于港珠澳大桥 , 深中通道钢圆筒直径更长、重量更大 , 振沉作业所需的动力也更强 。”郑伟涛自豪道 , 团队在原有八锤联动锤组基础上优化改造 , 设计制造出十二锤联动锤组 , 最大施重力达到5900吨 , 水平领先同行业 。首个钢圆筒振沉成功后的几个月里 , 这项技术先后“复刻”了57次 。“强台风‘天鸽’过境后 , 我们对每个筒进行测量 , 位置几乎没有变化 , 无论结构还是稳定性都经受住了考验 。”郑伟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