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起来吧!临沧 孟定镇之历史文化之最

谈起歌舞
临沧在这方面可大有讲头
毕竟这片土地上
世代生息繁衍着23个少数民族
众所周知
少数民族的歌舞技能
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另外
临沧的“打歌文化”也是非一般的浓厚
在各视频平台搜索“云南打歌”
必定会出现临沧的身影
在众多历史及人文条件的加持下
形态各异的歌舞文化
在这片土地焕发生机
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临沧这些
极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吧!
云县
彝族·香堂人打歌
传统舞蹈彝族香堂人打歌是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分布于临沧市云县 。彝族香堂人打歌是图腾、祭祀、劳作、狩猎等原始舞蹈的雏形 。主要表现形式为拉手(或甩手)、围圈、在伴奏乐器的节拍中逆时针方向转动(也有少部分舞蹈顺时针方向转动),且唱且舞 。其舞蹈形态有模拟鸟兽动作的组合,有模拟劳作动作的组合,有反映日常生活状态的组合等 。
永德县
俐侎人·葫芦笙舞
传统舞蹈彝族俐侎人葫芦笙舞是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分布于临沧市永德县龙彝族乡及周边地区 。彝族俐侎人葫芦笙舞又叫“打歌俐侎语”“乌尺” 。葫芦笙舞有完整的舞蹈仪式,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容 。按性质分为“小歌 和“大歌”两种 。
镇康县
“阿数瑟”
2021年,“阿数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镇康“阿数瑟”来源于现实生活,男女老少都唱,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内容各式各样,曲调丰富多样 。大家弹着弦子、吹着芦笙和笛子,围成圈边跳边对唱,对歌的人歌声刚落,其他人就会异口同声和一句“阿数瑟瞧着,罗细瑟甩着” 。
“阿数瑟”的打歌音乐,一般有三弦、芦笙、笛子伴奏,一般情况下,伴奏者都是边奏边舞 。因此,舞蹈种类上又称为弦子舞,打歌时形成的曲调也叫打歌调 。大部分情况之下,女人们和男人们互作“对子”,一人领唱,众人同合,唱词多数为作对子的演唱者即兴发挥创作,可以唱“小曲”可以盘“古本” 。
耿马自治县
傣族·白象舞 马鹿舞
傣族白象舞、马鹿舞是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分布于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勐永镇和孟定镇 。马鹿舞傣语原名 “恩朵”,“恩” 意为玩耍,“朵”相传是一种形似马鹿的长体、长长角的神秘野兽,”恩朵”即模仿这种野兽跳的舞 。
傣族白象舞、马鹿舞是傣族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拟兽道具舞 。每逢泼水节等民间节庆活动,傣族群众都要扎制白象、马鹿道具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
沧源自治县
佤族甩发舞
佤族甩发舞被录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佤族甩发舞佤语称“稿西尾嘿”,流传在佤族地区女青年中的休闲娱乐舞蹈之一,主要分布于沧源佤族自治县 。
佤族甩发舞因佤族姑娘们飞舞的黑发而名扬四海,著称于世,被艺术家们称为“会跳舞的黑头发” 。舞者在歌声中舞动双臂,踩起脚,俯仰开阖,甩首顿足,以刚健快捷的脚步为拍,让秀发如云飘散起舞 。秀发在空中时而似黑云流瀑飞溅,时而又如翻腾的巨浪,柔中有刚,潇洒健美,给人美的享受 。
双江自治县
拉祜族·葫芦笙舞
《拉祜族葫芦笙舞》是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流传的地域为双江拉祜族傣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忙糯乡、勐勐镇、大文乡、勐库镇等拉祜村寨等 。
《拉祜族葫芦笙舞》又称为拉祜族“打歌”,流传的套路共有72套,所以民间又叫《拉祜族72路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