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拳的派别

南拳的派别【南拳的派别】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 。南拳据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在明代逐渐形成独立拳系 。南拳总的特点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 。
基本介绍中文名:南拳的派别
外文名:The southern faction
简介南拳是明代以来流行于南方的一大类拳种的总称 。南拳据说最初是出于南少林,在明代逐渐形成独立拳系 。南拳总的特点是步稳、拳刚、势烈,少跳跃、多短拳、擅剽手,以声、气修力 。南拳种类繁多,如福建的少林桥手、五祖拳、鹤拳、罗汉拳,广西的周家拳、屠龙拳、小策打,浙江的洪家拳 。黑虎拳、金刚拳 。湖北的洪门拳、鱼门拳、孔门拳、湖南的巫家拳、洪家拳、薛家拳等 。南拳已被多项赛事列入比赛项目 。南拳的代表是广东南拳,广东南拳的代表是“五大名家”五大名家洪拳洪拳源出少林寺、相传为洪熙官所创,洪熙官本为福建漳州茶商,创拳后传给南少林的洪门五祖,洪拳后来传入广东,包括五行拳(金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土地拳)和十形拳(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等十大象形拳),着名高手有洪文定、陆亚彩、觉固禅师 。铁桥三、林福成、黄泰、黄飞鸿、林世荣等,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 。刘拳刘拳,创始人不可考,民间传为刘三眼所创,也有说是下四府刘生或刘青山所创的,流传于雷州半岛 。蔡拳蔡拳,由福建甫少林寺僧蔡伯达、蔡九仪所创,后来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包括十字拳、大运天、小运天、天边雁、柳碎梅、两仪四象拳等 。李拳李拳 。由福建南少林寺僧李色开所创,又由广东新会人李友山传授 。一说由广东惠州李应辉所创,李拳流行于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 。莫拳莫拳 。相传为福建南少林至善禅师所创;一说由莫达士所创,后传至莫清骄(一说莫清娇) 。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 。五大名拳多数从福建南少林传来 。和洪门天地会多少有些联繫,不仅是武术门派,也是极为活跃的江湖派别 。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由新会人陈享创立,他师从陈远护、李友山及少林寺和尚蔡福,综合了蔡家拳、李家拳、佛家拳三派精华,故名蔡李佛拳)、虎鹤双形拳(南海人林世荣综合洪拳、佛拳所创,又称“洪头佛尾”)、咏春拳(福建严咏春严三娘所创、一说至善禅师传入广州光孝寺)、侠拳(大侠李鬍子从四川峨眉山传入广州)、白眉拳(四川峨眉山白眉道人传入广州)、佛家拳(从佛门传入)、练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崑仑拳、南枝拳、儒拳等 。南拳在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形成独有的南方特色,尤其是清代以来,以“反清复明”始,以“行侠仗义”终,在武侠传奇小说和影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福建南少林,传说中是一个反清的大本营,在那里集结了洪门子弟和三山五岳的侠雄豪客 。清兵火烧南少林,洪熙官来到广州,隐居在大佛寺,与佛缘和尚共开武馆 。又如方世玉,为广东“少林十虎”第二人(第一人为洪熙官),其母苗翠花是“少林五老”中的苗显之女,有“一代女侠”之称 。方世玉成为《少林小英雄》、《万年青》、《方世玉三探武当山》、《乾隆游江南》等众多侠文化作品的主人公,晚清南拳又出现了“广东十虎”,其中的第三位铁桥三、第五位苏乞儿,也是许多侠文化作品中的主人公 。基本技法南拳,种类和流派都很多,各具特点,它们一般的技法有以下八点 。稳马硬桥南拳讲究扎马 。扎马就是“桩步”;马步桩是南拳扎马的基础 。有大马、小马和半马之分 。不论什幺形式的极步,都要求五趾抓地、落地生根,强调“稳如铁_塔坐如山” 。“手是铜锤,脚是马”,扎马练好了,腿力沉.重,步势方能稳扎,运动才有章法 。桥,就是臂的运使,称为“桥手” 。比如,臂下垂做内旋的动作,唤作“滚桥”;肘下沉,唤作“沉桥” 。对桥手,则要求肘臂刚硬,内蓄劲力 。“练得硬桥硬马、方能稳扎稳打”,南拳十分重视桩步的稳扎和肘臂桥手的坚硬 。脱肩团胛南拳身法讲究脱肩团胛 。脱肩,是两肩有意识地向下沉坠,似乎将启向下脱卸似的 。团胛,是使肩胛骨向前微合,形成团状 。脱肩下沉,能助长臂肘的劲力 。团胛前合,能使背紧,有助于前胸的涵虚 。直项圆胸南拳身法还讲究直项圆胸 。直项,是下颏里收使颈项挺直,但不可僵硬 。圆胸,是胸作微涵,稍呈圆形 。项直有助于胸背肩肘的劲力合一,胸圆则有助于沉气实腹 。沉气实腹南拳也非常讲究气沉丹田,强调沉气实腹,使腹肌加以紧缩 。沉气实腹,促使臀部必须收敛 。它与脱肩团胛 。直项圆胸以及五趾抓地,乃是一个整体,能够做到上下完整一体,周身劲力就将会凝结到一处 。五合三催五合是,手与眼合,眼与心合,肩与腰合,身与步合,上与下合 。三催是,手催、步催、身催 。大凡开步出拳,要身随步转,拳随腰发,收腹蓄劲,先收后发 。手法须灵活,步法鬚生根,“手法快时马步生,马不凌乱自有章”,手法与步法也须协调一致 。南拳运动时,要“手到、眼到、身到、步到”,目随手动,传神于目,示意于手 。要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配合协调,这样,南拳运动才能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力从腰发“手从胸口发,力从腰马生”,南拳把腰视为发力的重要枢纽,它的发力都趴腰力来带动 。同时,南拳又强调腰功必须刚柔相济,如“鱼游于水,蛇行于陆” 。如果腰部呆板刚硬,缺乏柔韧,也带动不好劲力的发挥 。南拳在劲力上分寸劲(短劲)、长劲、飘打劲、连绵劲、爆发劲等等 。这些劲力均须“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 。发声呼喝南拳讲究发声呼喝,一般的喝声有“嘻”,“喝”,“哗”,“嗱”,“咿”,“嗌”等六音 。随着拳势变化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呼喝声 。“呼喝则风云变色,开拳则山岳崩颓”,发声呼喝,一是助威势,二是助劲力,三是助形象,不可以无原则地乱喊乱叫 。体刚劲粗南拳在运动时还强调运气鼓劲,肌肉隆起,时张时弛,全身体刚劲粗,使整个拳势呈现出刚劲十足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