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螺


鹦鹉螺

文章插图
鹦鹉螺【鹦鹉螺】鹦鹉螺(学名:Nautiloidea)是海洋软体动物,共有2属、6种,具捲曲的珍珠似外壳,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外套位于外壳内 。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 。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 。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珊瑚礁水域 。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在研究生物进化和古生物学等方面有很高的价值 。在现代仿生科学上也占有一席之地,1954年,美国研製出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在美国格罗顿下水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鹦鹉螺
拉丁学名:Nautiloidea
门:软体动物门
纲:头足纲
亚纲:鹦鹉螺亚纲
目:鹦鹉螺目
科:鹦鹉螺科
属:异鹦鹉螺属、鹦鹉螺属
种:6种
命名者及年代:Blainville, 1825
英文名称:Nautilus
形态特徵鹦鹉螺具捲曲的珍珠似外壳,壳光滑,捲曲,贝壳最大可为26.8厘米,但成年鹦鹉螺一般都不超过20厘米 。大脐鹦鹉螺(Nautilus macromphalus)是鹦鹉螺家族中体形最小的属种,一般只有16厘米 。外壳由许多腔室组成,内约分36室,最末一室为躯体所居,即被称为“住室”的最大壳室中 。其他各层由于充满气体均称为 “气室” 。外套位于外壳内 。各腔室之间有隔膜隔开,室管穿过隔膜将各腔室连在一起,气体和水流通过室管向壳外,生物体由此控制浮力 。鳃2对;具63~94只腕,但无吸盘,雌性较雄性多 。眼简单,无晶状体;无墨囊,漏斗两叶状,具运动功能 。
鹦鹉螺

文章插图
鹦鹉螺鹦鹉螺有近于脊椎动物水平的发达的脑,循环、神经系统也很发达,眼构造简单;无墨囊;心脏、卵巢、胃等器官生长在靠近螺壁的地方,保护的很好 。雌雄异体,有着很大的卵 。鹦鹉螺的头部、足部都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的前方,所以是头足类的一种 。头部的构造也同乌贼十分相近,口的周围和头的前缘两侧生有许多触手,但触手上面没有乌贼所具有的吸盘 。雄性有60个触手,腹面的4只癒合成块状的“肉穗”,雌性有90个触手,其中60个生于足部的内叶下方,簇集呈须状,30只生于口的周围 。雄性和雌性触手的腹面都生有像帽子一样的结构,是由两个触手结合在一起形成的,变得十分肥厚,当鹦鹉螺将身体缩到壳里的时候,就用它们封闭壳口,这同腹足类动物壳口圆片状的厣相似,能起保护身体的作用 。鹦鹉螺的其他触手也有分工,有的伸展迅速,用于警戒,有的只用于摄食 。在摄食的时候,使多数触手向四周展开,将猎物包裹起来,然后吞食 。在休息或只游动而不取食的时候,它的大部分触手都缩进壳里,只留1-2个触手在外面,进行警戒或行动 。此外,它的触手还可以抵贴岩石,固定身体的位置 。在触手的背面,有由足部肌肉特化而合成的,左右两片彼此包被的漏斗,为癒合不完全的管子 。口中生有很大的口球,内有上下嵌合的角质颚和齿舌 。中枢神经由神经束构成,神经节小,分脑、足和内脏神经节 。食道短,与胃的连线部膨大 。胃略呈圆形,没有墨囊和后唾液腺 。循环系统属于开放式,有4个心耳,血液流动仅通过血窦来进行 。它具有4个鳃,鳃叶大部分游离,仅具出鳃和入鳃血管 。肾囊也有4个,各囊间不相联繫,与体腔也不相通 。生殖腺很简单,缺少缠卵腺和前列腺结构,输卵管和输精管均为单一型的 。鹦鹉螺有螺旋状外壳的软体动物,是现代章鱼、乌贼类的亲戚 。鹦鹉螺的贝壳很美丽,构造也颇具特色,这种石灰质的外壳大而厚,左右对称,沿一个平面作背腹旋转,呈螺旋形 。贝壳外表光滑,灰白色,后方间杂着许多橙红色的波纹状,壳有两层物质组成,外层是磁质层,内层是富有光泽的珍珠层 。被截剖的鹦鹉螺,像是旋转的楼梯,又像一条百褶裙,一个个隔间由小到大顺势旋开,它决定了鹦鹉螺的沉浮,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蓄电池潜艇和第一艘核潜艇因此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螺壳构造其外壳呈螺旋形,贝壳弯曲,在平面上作背缘旋转,呈圆盘形 。贝壳左右对称 。壳面光滑,呈灰白色,具有多条红褐色的火焰条状斑纹,生长纹细密 。内部表面为珍珠层,被分隔成许多独立的小房间(到目前为止解剖发现最多的有38个隔断),各隔断之间有一根体管相连通,通过控制房间内的气体排放来完成身体在水中的升降,最外边的一间是最大的,用于存放鹦鹉螺的身体 。鹦鹉螺有90只腕手,无吸盘,为叶状或丝状的触手,用于捕食及爬行,其中有两个合在一起变得很肥厚,当肉体缩到贝壳里的时候,用它盖住壳口,这与腹足类的厣的作用相当,在休息时,总会有几条触手负责警戒 。在所有触手的下方,有一个类似鼓风夹子的漏斗状结构,通过肌肉收缩向外排水,以推动鹦鹉螺的身体向后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