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见微知著下一句是什么( 三 )


时任国家纳米中心主任刘鸣华介绍纳米卓越中心的3个领域布局后,热烈的讨论开始了 。
其中,研究员裘晓辉负责“亚纳米尺度的表界面结构与动力学” 。2013年11月1日,他带领的团队改装了“非接触式原子力显微镜”,并获得世界上首张氢键照片,发表在《科学》上 。
对于未来,中国科大化学物理系教授罗毅等专家的建议是,目前对于纳米尺度的研究已经可以从空间、时间单一层面做到精准测量与表征,未来的挑战将是如何从空间、时间这两个方面进行同时测量;而对于精准制造的纳米材料表征,则需要精细测量 。
这次会议上,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梳理了纳米卓越中心的领域方向,整合了研究队伍,为纳米卓越中心科技目标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
2015年6月,纳米卓越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 。该中心依托“变革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聚焦”A类先导专项建设,是会议形成的重要共识之一 。一个月后,中科院院长办公会通过了这份方案 。
9月,在与第六届中国国际纳米科学技术会议同期召开的“全球纳米科技主任论坛”上,来自全世界多家纳米中心的30多位主任和嘉宾集中探讨了纳米科学和技术中的关键共性问题 。
“这次大会的举办对纳米卓越中心科技目标的凝练和工作的完善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赵宇亮回忆道 。
2015年11月,纳米卓越中心召开第一次学术研讨会 。这意味着短短半年时间,纳米卓越中心的雏形已构建完成 。
上“书架”与上“货架”
2016年2月,纳米卓越中心启动了人才遴选工作 。
其遴选标准,一方面要看科研做得好不好,另一方面也要看其研究方向是否与纳米卓越中心相契合 。
中国科大教授俞书宏便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成了纳米卓越中心核心团队的一员 。
多年来,俞书宏带领研究团队在纳米结构单元的宏量制备与宏观尺度组装体的功能化研究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 。2016年,团队因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再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在这里,俞书宏感到的是一种“默契”的科研氛围——在纳米卓越中心开展的基础研究,绝非以发表文章为终点,更希望能变革产业 。
多位科学家一致认同:“纳米卓越中心的研究,既要上‘书架’,也要上‘货架’ 。”
有利于开展科研创新的“软环境”是对人才的最大激励 。“体制机制创新也是纳米卓越中心快速发展的基础 。”赵宇亮强调,“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做了诸多尝试 。”
例如,在人事管理方面,纳米卓越中心对成员实行双聘制,即同时拥有在该中心的岗位以及原单位的岗位,保留在原单位的各项待遇;该中心从中科院外聘用的工作人员,人事关系由依托单位管理,并签订三方工作协议 。
在成果共享方面,知识产权同时归属于纳米卓越中心及成员人事关系所属单位 。
“比起论文数量,纳米卓越中心更注重科研工作的质量 。”赵宇亮介绍,成员署名纳米卓越中心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属于基本要求 。为了鼓励纳米卓越中心内部的高水平合作,重点奖励共同合作完成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
与之同时推行的“人员动态调整机制”则让科学家感受到一定压力 。
目前,纳米卓越中心已形成一支包含12个卓越课题组、73位研究人员的队伍,几乎汇聚了国内顶尖纳米科学家 。
“纳米卓越中心是一个很好的平台,科学家干劲十足 。”俞书宏进一步评价,“有远大的科学目标,主攻‘从0到1’的重大科学问题,在纳米科技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