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之一 赵国( 八 )


邯郸道(俗称串城街),位于邯郸市丛台区 。是古代邯郸城的中心大道,是秦始皇的故里 。武灵阁、玉皇阁、秦始皇诞生地纪念馆(朱家巷、秦始皇故里)、荀子故里、蔺相如回车巷、蔺相如府、将军府、学步桥、慈禧行宫、邯山书院、张国彦宗庙、王琴堂故居、赵阙、清真寺、河北银行旧址、骑兵雕像群等人文景观荟萃 。武灵丛台
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徵,中国百家名园之一 。位于市中心丛台公园内 。武灵丛台重建于清代,传说为战国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古称"武灵丛台" 。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 。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 。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徵 。信宫檀台
檀台,也称邢台,在今邢台市内,战国时期,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裴骃《集解》云:“徐广曰‘襄国县有檀台’” 。司马贞《索隐》云:“刘氏云‘荣椽盖地名,其中有一高处,可以为台’ 。非也 。按荣椽是良材,可为椽斫饰有光荣,所以魏献之,故赵因用之以为檀台 。”赵成侯把魏国进献之木,扩修为檀台,“檀台”是一种台阁式的华丽建筑 。其巍峨高峻,气魄宏伟,每登台远眺,旭日东升,晨曦茫茫,日出自天涯海角;夕阳西坠,太行山群峰争辉,惟檀台高峻,阳光灿灿,气势甚为壮观 。这种豪迈景象,激发了赵成侯称雄立业的壮志,为表示其言必信、行必果的决心和信心 。赵武灵王时曾多次在檀台信宫大会天下诸侯,并于此发布胡服骑射的重大国策 。宋代时,以邢州龙岗县有檀台之故,将龙冈县改名为邢台县,此系今邢台县名之由来 。檀台(古邢台)建于公元前355年,比邯郸丛台(建于公元前187年)早168年,历史上邢台县檀台与邯郸县丛台齐名,他们共同见证了赵国的辉煌 。檀台碑原在顺德府署大堂西东仓巷旁边,即现在的顺德路,原有“古邢台”碑刻遗蹟 。后来由于顺德路拓宽,“古邢台”遗址被平 。檀台烟雨”隋唐时即成胜景,明清时是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沙丘平台
沙丘宫平台遗址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南,是一个长一百五十米,宽七十米的沙丘 。广宗县境内地势平衍,土壤概系沙质,到处堆积成丘,故古名沙丘 。沙丘宫也得名于此 。据史书记载,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着名的“困龙之地”,威武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此纷纷落马,不甘心的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秦汉以来,此地成为一方名胜 。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不少了诗文--“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从此休”; 战国时期,沙丘为赵国属地,赵王又在这里设离官 。公元前二九八年,雄才大略、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传位于少子赵惠文王,自号为主父 。此后,赵主父,闲居信宫(今邢台)和沙丘宫(今邢台广宗) 。他的长子公子章与惠文王争夺王位,兴兵作乱,兵败,逃到赵主父所住的沙丘宫 。惠文王派公子成和李兑率兵包围沙丘宫,杀死公子章,并将赵武灵王饿死在沙丘宫 。柏人城遗址
柏人城址位于河北邢台市隆尧县城正西12.5公里的双碑乡亦城、城角二村周围 。该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战国时期赵国第二大城市,是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人城址是我国保存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据旧志记载:“春秋周襄王17年,卫侯毁灭邢、并于卫,遂属卫 。28年晋文公伐卫取邢,又属晋邑,乃为柏人 。”由此,柏人城似晋文公时所建 。到战国,赵王迁元年又予以重修 。当时赵国只有邯郸和柏人两个地方铸铜钱 。这是战国时柏人城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重要标誌 。豫让桥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