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菟丝子


台湾菟丝子

文章插图
台湾菟丝子【台湾菟丝子】台湾菟丝子 , 旋花科、菟丝子属植物 。产中国台湾 , 属于裸子植物 。
基本介绍中文学名:台湾菟丝子
拉丁学名:Cuscuta japonica Choisy var. formosana (Hayata) Yunck.
别称:吐丝子
二名法:兔藤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管状花目
科:旋花科
亚科:菟丝子亚科
属:菟丝子属
亚属:单柱亚属
种:金灯藤
亚种:台湾菟丝子
分布区域:中国台湾
注释:以上分类取自《中国植物志》
基本信息英文植物志:16:324台湾菟丝子(C 。japonica Choisy var 。formosana (Hayata)Yunck 。)及日本菟丝子(C 。japonica Choisy var 。japonia) (Liao et al 。 ,  2000) , 其中菟丝子自1972年后迄今未在台湾地区再发现;平原菟丝子分布最广 , 寄主多达265种;中国菟丝子寄主有36种;台湾菟丝子是台湾特有变种 , 寄主有182种;日本菟丝子寄主有48种;菟丝子属寄主种类包括蕨类 , 裸子植物 , 双子叶植物及单子叶植物(廖等 , 2005) 。有些菟丝子种类在某些国家地区有危害作物或成为入侵植物的报导 , 然而有些菟丝子种类在某些国家是药用植物 。Parker & Riches(1993)论述世界的寄生性杂草 , 其中菟丝子属有14种植物被视为全球寄生性杂草 , 包括分布在台湾的菟丝子 , 平原菟丝子 , 中国菟丝子及日本菟丝子 。[1]分类地位菟丝子(dodder)是一群全寄生性植物(holoparasitic plant) , 其根与叶退化 , 在蔓生性的缠绕茎上形成吸器入侵寄主植物 。目前台湾对其採用之分类系统为植物界(Plantae)种子植物门(Spermatophyta)被子植物亚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s) 茄目(Solanales)旋花科(Convolvulaceae)菟丝子属(Cuscuta L 。) 。分类学者以外部形态及内部解剖构造特徵等探讨菟丝子属的分类地位 , 有两种不同的看法:1753年Linnaeus发表命名菟丝子属 , 将其归隶于旋花科 , 此科中唯有此属为寄生性植物 , 其后有许多学者沿用之(Yuncker ,  1932; Kuijt ,  1969; Parker & Riches ,  1993; Fang et al 。 ,  1995; Staples & Yang ,  1998; Liao et al 。 ,  2000);1829年Dumortier 依据菟丝子属花冠枯而不凋落的特性 , 将其另立为菟丝子科(Cuscutaceae) , 其后亦有不少学者加入更多的特徵以支持此一看法(Hadac & Chrtek ,  1970; Cronquist ,  1988; Press & Graves ,  1995; Woodland ,  1997) 。Stefanovi c et al 。(2002 ,  2004)分析菟丝子属的叶绿体(rbcL ,  atpB ,  trnL-F ,  psbE-J ,  and rpl2) , 粒线体(atpA)及细胞核(RPB2)基因组 , 支持将菟丝子置于旋花科 。中国菟丝子及台湾菟丝子;Liao et al 。(2005a)以光学显微镜 , 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及穿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分布于台湾的菟丝子属植物的花粉形态 , 将台湾的菟丝子属分为两个花粉型:第一型是小粒 , 沟具颗粒 , 外壁外层雕纹细网状 , 包括菟丝子 , 平原菟丝子及中国菟丝子;第二型是中间粒 , 沟具颗粒 , 颗粒的表面有瘤状突起 , 外壁外层雕纹网状 , 包括台湾菟丝子及日本菟丝子 。花粉的分型结果和Yuncker所分亚属有一致性 , 第一型为Grammica亚属而第二型为Monogyna亚属 , 同时花粉的特徵也有助于物种的鉴定 。描述与金灯藤不同在于花冠管长得多 , 柱头裂片四棱形 , 有2-3纵长皱纹 。产我国台湾 , 未见标本 , 本文据原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