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科


樟科

文章插图
樟科樟科(Lauraceae)是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一科,全世界约有45属,2000~2500种,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分布中心位于东南亚和巴西 。中国约有20属,423种43个变种和5个变型 。稀落叶,大多为乔木或灌木,仅有无根藤属为缠绕寄生草本,大部分植物体有挥发性腺体 。叶互生,对生,近对生或轮生,革质,有时为膜质或纸质,全缘,极少分裂,羽状脉,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小脉常为密网状;无托叶,为茜草型,局限于下表面且常凹陷 。花序或为圆锥状、总状或小头状;花被片每3片一轮,有2-3轮;雄蕊9-12,排成3-4轮,第三轮雄蕊的花丝具腺体,花葯2-4室,舌瓣状开裂 。果实为浆果或核果,含一粒种子 。
【樟科】樟科植物起源较早,第三纪的古新世发现了最古老的樟科植物化石 。樟科植物能够适应多种生态环境,自然分布和栽培範围很广,大多数种类集中分布在长江以南各个省区,只有少数落叶种类分布较北 。
樟科植物是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树种,集材用、药用、香料、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建设于一身的多用途重要植物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
基本介绍中文名:樟科
拼音:zhāng kē
学名:Lauraceae Juss. (1789)
界:植物界
亚界:绿色植物亚界
总门:轮藻总门
门:木贼门(有胚植物门)
亚门:木贼亚门(维管植物亚门)
纲:木兰纲(被子植物纲)
亚纲:木兰亚纲
超目:木兰超目
目:樟目
科:樟科
分布区域: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产温带,主产地为东南亚及巴西 。
形态特徵叶互生、对生、近对生或轮生,革质,有时为膜质或纸质,全缘,极少分裂,羽状脉,三出脉或离基三出脉,小脉常为密网状;无托叶,气孔为茜草型,局限于下表面且常凹陷 。花组成腋生或近顶生的圆锥花序、总状花序、近伞形花序或团伞花序;总苞片无或有,开花时脱落或宿存;花两性或单性,辐射对称,花被通常3基数,亦有2基数,呈萼片状,基部合生成筒,裂片6或4,排成两轮,大小相等或外轮的较小,花被筒短或很短,有的花后增大变成杯状或盘状的果托;雄蕊着生在花被筒的喉部,数目一定,稀数目不定,通常排列呈4轮,每轮2~4,花丝基部有2腺体或无,有时部分雄蕊特别是最内轮的雄蕊不发育,成为退化雄蕊,花葯2~4室,以裂瓣开裂,子房上位1室,有胚珠1颗,花柱1,柱头盘状,扩大或开裂,有时不明显 。果为浆果状核果,有时为宿存的花被或花被筒承托,部分包围或全部封闭;果梗圆柱形,有时肉质 。种子无胚乳,子叶厚肉质,胚芽明显 。导管大多中等,以单穿孔为主 。花粉粒无萌发孔,多少圆形,直径24~40(70)微米,外壁薄,通常具小刺或小刺状突起,外壁雕纹模糊 。染色体基数x=7,12 。
樟科

文章插图
黄樟樟科花粉形态为球形、近球形,平均直径约为25一45um,最小直径为15um(Cassyhta,Syndiclis),最大直径为50um(Litsea,Persea),极轴与赤道轴难以区分 。无萌发孔,外壁薄,易破碎;常具刺状纹饰,有时近于平滑 。各属的花粉在体积大小、刺的分布密度、刺的形态及穿孔存在与否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根据花粉的纹饰和外壁结构,樟科的花粉可分如下几种类型:①厚壳桂型 花粉外壁平滑或近平滑,无刺状纹饰,表面稍粗糙或颗粒状,无薄壁区及小穿孔,属于这一类型的有Cryptocarya、Neocinnamom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