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为何写四万多首诗?是因为好大喜功吗

在国人心目中,对乾隆皇帝的第一印象,除了琼瑶奶奶的《还珠格格》以外,恐怕就是他不断地下江南了 。近些年来,在荧屏上晃来晃去的大辫子中,己经有好几个版本的《还珠格格》和乾隆皇帝下江南了 。但还有不少国人不知道的是,乾隆皇帝还是中国乃至世界的诗歌高产冠*呢!
【乾隆一生为何写四万多首诗?是因为好大喜功吗】乾隆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一说是39340首,一说是43000首,无论如何,平均也有四万余首,这不啻是个人写诗创造了一个世界记录,写了这么多诗,却没有一首诗被国人记住,说来也算是一个奇迹,抑或是一个笑话 。
“好大喜功”,是乾隆一生弊端的根本,在《清史稿.高宗本纪》末,论曰:“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 。……惟耄期倦勤,蔽于权幸,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 。”有学者分析,满清之败,始于乾隆 。其实,中国之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又何尝不是这位写了四万余首诗的皇帝所造的孽呢?
乾隆精通汉文化,但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异族主子,始终觉得满清是一个少数人统治着大多数人的外来政权(尽管金庸把他写成海宁陈阁老之子,但,均为写书人杜撰) 。而且,他始终觉得汉族知识分子看不起他们的来历,看不起他们落后的文化、野蛮的风俗、粗鄙的生活方式 。所以,他屡兴大狱,屠文人,钳制思想,严厉镇压 。他上台后,整起知识分子来,比其父、其祖一点也不示弱 。
其实,从顺治(在位十八年)起,到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至雍正(在位十三年),己经对汉族士人的修理、整肃、洗脑、奴化快一个世纪,即使是明亡之际诞生的婴儿,至此也是近百岁的耄耋老翁了,哪里还有反清复明的力气?可乾隆仍然觉得自己是孤家寡人,且时时刻刻戒惧着、警惕着、敌视着己经成为他的臣民,不少己变成奴才的汉族知识分子 。
《满清外史》是这样记载这位皇上一次天威的:“尝叱协办大学士纪昀(纪晓岚):‘朕以汝文字尚优,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汝何敢妄议国事?’夫协办大学士,位亦尊矣,而曰‘以倡优蓄之’,则视群臣为草芥,摧残士气为何如者 。”
乾隆喝斥纪晓岚的大意是,我是看你的文字还可以,让你领衔四库全书的编纂,其实不过是当娼伎戏子养着,哪里轮得到你来妄议国家大事!籍此可见,这位“盛世之主”对待汉族臣子是如何不屑,那怕你是重臣(这位纪晓岚在乾隆面前,可没有电视里演绎的那么潇洒) 。
再说回到乾隆写诗;乾隆一辈子写了四万余首诗,就算他一出娘胎就写,到八十多岁驾崩倒气时还在写,谅也写不出这么多 。有好事者做过一个统计,以他一生活了32000天计算,平均每天要写诗1.28首,对一个日理万机的帝王来说,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况且还有婴幼儿时期和不能写的时候),因此,必须有枪手代劳,可能还不止一位 。其中,就有一位是蛰居苏州,名闻江南的文人沈德潜 。
沈德潜(公元1673-1769年),江苏长洲人 。此老忽被乾隆看中,受聘于京师时,已是六十多岁高龄 。须臾之间登上翰林讲席,擢为内阁学士 。
他当然明白,弄他到京城来,就是来为主子提笔捉刀当枪手的;这些高*厚禄的好处,就是用来买断他的署名权的 。按理说,这样的“君子协定”是既不能言说,也不能毁约的,可老先生在最后告老还乡,编自己的全集时,竟然忘了“君子协定”,把帮乾隆捉刀的诗文,统统物归原主,编进了自己的《咸录焉》中 。
他想得也有他的道理,《咸录焉》是私人收藏,反正是自己东西,况且也没有签字的一纸合约,即使乾隆发现了,也对他无可奈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