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蚵壳厝【蚵壳厝】蚵壳厝,是闽南泉州地区一种传统特色建筑 。即用蚵壳建造的房屋(闽南语中,厝乃房屋之意,蚵就是海蛎) 。在泉州的蟳埔村、法石村及泉州沿海一带均有分布,当地人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建起一座座的蚵壳厝,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
基本介绍中文名:蚵壳厝
外文名:Oyster shell adjacent
地理位置:泉州地区
气候: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简介“蚵壳厝”是闽南建筑的一大奇观,主要分布于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社区、法石社区、东梅社区和金崎社区一带,其中以蟳埔社区最为集中 。近年来,这些记载着泉州辉煌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灿烂文化的“蚵壳厝”,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和文化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 。尤其是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后,更有不少海内外宾客来到泉州,观赏“蚵壳厝”,品味“海丝文化” 。历史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从这里开始的海上贸易活动给泉州和世界在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建筑风格上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蚵壳厝就是一个很好的典例 。
文章插图
蚵壳厝蟳埔村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 。蟳埔村蚵壳厝的蚵壳并非泉州原产,专家考证:此种蚵种产于非洲东海岸 。当时,泉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大部分载满丝绸、瓷器的商船从蟳埔起航,沿着闽南沿海航行到达南洋,经印度洋、非洲东海岸,然后再到北岸卸货 。返航的时候,如果舱内不载货就会形成空船,重心不稳则不利于航行,于是船员们就将散落在海边的蚵壳装在船上压舱,载回来后就堆放在浔埔海边 。元末明初,富裕之地泉州,经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曾数度遭遇劫难,先民因无力重建新房子,就因地制宜捡些碎砖石砌成“出砖入石”的墙,再把海边的蚵壳捡来嵌饰在墙的外侧,这就是早期的蚵壳厝 。2002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亨利来泉州沿海考察,指出在西欧的挪威、荷兰等海边也曾见过类似的“蚵壳厝” 。可见,泉州先民曾把对外贸易扩展到地中海沿岸 。据蟳埔社区老年人协会会长黄荣辉介绍,去年,一位中山大学研究贝类的教授来到泉州,带回一部分牡蛎壳进行研究,发现这些牡蛎壳来自东南亚沿海海岸,这再次印证了泉州先民与东南亚国家频繁的贸易往来 。“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作为“海丝文化”的重要遗产,“蚵壳厝”见证了泉州“海丝文化”的繁荣 。建筑特色蟳埔村蚵壳厝始建于宋未元初,主要特色在于蚵壳、砖石砌成墙,大面积的灰白色蚵壳与花白色花岗石、红色砖构成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那一堵堵的蚵壳如片片鱼鳞,十分好看 。福建泉州的蟳埔村位于晋江的入海口,海中的牡蛎,肉质美味,壳则可充当建筑材料 。牡蛎当地称“蚵”或“蚝”,用它建造的房屋被称为“蚵壳厝”或“蚝壳厝” 。沿海一带的海风带有盐分,红砖易受腐蚀,而蚵壳墙体不易腐蚀,也不渗水,闽南俗话所称“千年砖,万年蚵” 。蚵壳厝自明末清初从形成、发展到衰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蚵壳厝建筑有浓厚的民俗气息、丰富的美学、工艺学知识;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 。而且,蚵壳厝具有不积雨水、冬暖夏凉、隔音效果好的特点,适合海边潮湿气候环境居住;其次是蚵壳厝墙体十分坚固、素有“千年砖、万年蚵”的美誉 。
- 香蕉牛奶果汁
- 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
-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 李代沫演唱歌曲 你不在
- 信息系统顶层设计技术
- 灰指甲的危害有哪些
- 白带拉丝是排卵了还是正在排
- 灰指甲是怎么形成的
- 头发黄是什么原因
- 女性湿气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