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民间称作“风水宝地”的吉林城,历史上并非没有发生过特大水灾 吉林市历史之最

在发现祸不及身时 , 人类往往会萌生一种庆幸的情愫 。然而这庆幸的表达尺度和持续时间却很不好拿捏 , 稍不留神 , 哪怕只流露出星星点点的沾沾自喜 , 对那些身受灾祸之苦的人而言 , 都是可耻可憎的幸灾乐祸 。细细想来 , 生命历程中大多数的“庆幸” , 无非某一个节点上极具局限性的感受罢了 。
近几天 , 受台风杜苏芮的影响 , 吉林的舒兰市遭遇了洪涝灾害 。在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抗击洪魔的时候 , 一段名为《赞吉林》的帖子在朋友圈不合时宜地悄然流行 , 其内容为赞美吉林市为风水宝地的内容 , 历数了98年等多次重大灾害 , 吉林市都未受影响 。我不否认撰写这个帖子的人爱吉林的初衷 , 但其选用事例只顾影响力 , 不顾关联度 , 明显有失科学 。另外 , 这个帖子 , 无视历史上吉林市区内发生过的几次重水、火灾情 , 尤其无视新世纪永吉发生的两次水灾 , 健忘着去定义自然规律 , 诚不可取 。
就水灾而言 , 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河流 , 吉林市的松花江江段在历史上经常发生洪水 , 市区内甚至曾长期留有江流改道的痕迹 。自吉林城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建造之后 , 仅清代 , 被明确记载于史的重大水灾就发生过多次 。也正因此 , 在科学认知有限的清代 , 吉林城曾修建了数座龙王庙和江神庙 , 以期通过祈神赐福 , 减少水患 。
据史料记载 , 清代吉林城最早的一次入史水灾 , 发生在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当时“松花江、舒兰河水溢为灾” , 然而灾害的影响有多大 , 却没有过多记述 。
嘉庆十五年(1812年)七月 , 吉林城再遭洪水侵袭 。吉林江水陡发 , 漫溢两岸 , 被淹旗地28251垧 , 义仓官庄地6170垧 , 坏旗民房屋1121间(《永吉县志》) 。洪水发生时 , “民房倒塌 , 人畜死伤甚重”(《昌邑区志》) 。这次水灾发生后 , 仅受赈人口 , 旗民合计就有近2万人——灾民占当时吉林人口比例是非常高的 。
咸丰六年(1856年)六、七月间 , 因松花江上游霪雨连绵 , “松花江水溢 , 温德亨河决口 , 水浸省城 。北极、致和、德胜三门外尽成泽国 , 淹没田庐无算云”(《永吉县志》) 。史载这次水灾不仅水量大 , 而且水势急 , “山洪暴发 , 水头直立 , 来势凶猛 , 从龙潭山脚下冲开一条江道 , 即现在松花江江身”(《昌邑区志》) 。
除了自然界的破坏 , 咸丰六年的水灾还给吉林城民众生活留下了一些重要的谈资 。民间传说当洪水快要涨到将军府跟前时 , 当时的吉林将军(绰号“土地老”将军) , 手忙脚乱 , 在水边摆下香案 , 献祭活羊活猪 , 祈求江神 , 祷告天地 。眼见水势不减 , 情急之下 , 这位将军摘下顶戴朝珠 , 扔入水中 , 意在表示洪水不退 , 官也不做了 。不曾想此时江中突然出现一个碾盘大的乌龟 , 伸长了脖子把朝珠接住 , 转身入水 , 洪水顷刻就消了三尺 。这即吉林城“乌龟戴朝珠”的传说 。
【被民间称作“风水宝地”的吉林城,历史上并非没有发生过特大水灾 吉林市历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