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语支【羌语支】羌语支羌语支语言是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的一群语言,包括12种现行语言和一种文献语言 。羌语支语言是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的一群语言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些学者为了解决羌语的支属问题,藉助同语族有关亲属语言的平面比较后,初步提出在藏缅语族内设立一个羌语支 。后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语种的增多,80年代初,在一些文献和着作里正式提出了羌语支的说法 。
基本介绍中文名:羌语支
使用地区:中国西藏
目前状况:使用中
语族与语系: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历史羌语支语言是我国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内的一群语言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国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些学者为了解决羌语的支属问题,藉助同语族有关亲属语言的平面比较后,初步提出在藏缅语族内设立一个羌语支 。后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及被研究的语种的增多,80年代初,在一些文献和着作里正式提出了羌语支的说法 。羌语支语言全部分布在我国境内,包括12种现行语言和一种文献语言 。它们是,羌语、普米语、木雅(古称“弥药”)语、嘉绒语、尔龚语(道孚语)、扎语(扎坝、扎巴语)、却隅语、贵琼语(鱼通语)、尔苏语(栗苏语、多续语)、纳木依语、史兴语、拉乌戎语和西夏语(文献语言) 。羌语支本身可以分为北支和南支,前者受藏语支的影响大,后者受彝语支的影响大 。有些学者认为嘉绒语应属藏语支,还有些学者认为西夏语应属彝语支 。语音语音方面複辅音丰富,单辅音声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长短、捲舌、鼻化,但很少有鬆紧,韵尾大体已丢失,声调的作用不大 。辞彙辞彙方面,有较多的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各语言之间的同源词一般在20%左右,最多达30% 。语法语法方面,人称代词有格,量词与数词结合为数量型,但不如彝语支丰富,动词有人称、数、体、态、式、趋向等语法範畴,用前后缀方式表达,各语言表示相同语法意义的前后缀有明显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词没有级的範畴,结构助词比藏语支语言丰富;语言情况羌语支语言全部分布在我国境内,包括12种现行语言和一种文献语言 。它们是,羌语、普米语、木雅语(古称“弥药”)、嘉绒语、尔龚语(道孚语)、扎语(扎坝、扎巴语)、却隅语、贵琼语(鱼通语)、尔苏语(栗苏语、多续语)、纳木依语、史兴语、拉乌戎语和西夏语(文献语言) 。羌语支本身可以分为北支和南支,前者受藏语支的影响大,后者受彝语支的影响大 。有些学者认为嘉绒语应属藏语支,还有些学者认为西夏语应属彝语支 。羌语支语言有明显的共同特点:语音方面複辅音丰富,单辅音声母有小舌塞音和擦音,塞擦音有四套,元音有长短、捲舌、鼻化,但很少有鬆紧,韵尾大体已丢失,声调的作用不大;语法方面,人称代词有格,量词与数词结合为数量型,但不如彝语支丰富,动词有人称、数、体、态、式、趋向等语法範畴,用前后缀方式表达,各语言表示相同语法意义的前后缀有明显起源上的共同性,形容词没有级的範畴,结构助词比藏语支语言丰富;辞彙方面,有较多的汉语借词和藏语借词,各语言之间的同源词一般在20%左右,最多达30% 。普米语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 。南部方言分布在云南省兰坪县、维西县、永胜县、丽江县及宁蒗县新营盘乡以南地区;北部方言分布在宁蒗县新营盘以北地区、四川省木里、盐源和九龙等县 。木雅语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约有12000人使用,主要分布于康定、九龙、雅江县境内,分为东部、西部两个方言区 。东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勒,其语受汉语影响较大;西部方言区的人自称“木雅”,其语受藏语影响较大 。嘉绒语通行于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一种非常原始的语言,是汉藏语系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原始汉藏语的一些语音形式,例如複杂的複辅音和构词手段 。嘉绒语对了解古汉语的语音和语法有重大的意义 。尔龚语主要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道孚、新龙、炉霍等县部分地区 。说这种语言的人自称“布”或“布巴”,藏语称之为“道坞格”,学术界取名为“尔龚语”,约有35000人 。道孚境内一共4个土语区,即鲜水乡土语区、上甲乡土语区、杀沖乡土语区、孔色乡土语区 。扎语亦称扎坝、扎巴语 。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扎”或“扎巴”,约有15000人,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康定、九龙4县境内 。各地扎巴语在语音上差别较大,其土语区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 。贵琼语主要分布在康定县鱼通区的时济、舍联、前溪、麦崩等乡和金汤区的三和乡,人口约7000人 。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葛羌”,藏语称之为“恶通格”,学术界取名为“贵琼语” 。尔苏语内部差别较大,分为东部、中部、西部3个方言区 。操东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尔苏”或“鲁苏” 。操中部方言的居民自称“多续” 。西部方言划分为呷尔土语(说这种语的人自称为“普”、“鲁日”或“普鲁日”)、里汝土语(操这种语言的人自称“里汝”)两个土语群 。使用尔苏语的人口约有16100人 。纳木依语是我国四川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约有5000人使用的一种不同于藏语的语言 。解放前使用这种语言的居民被泛称为“西番”,分布在冕宁、西昌、盐源一带的自称为“纳木依”,分布在木里、九龙一带的自称为“纳木兹”,二者之间未构成方言差别而是土语的差异 。经初步比较研究,纳木依语与羌语支的语言最接近,特别是与尔苏、木雅、贵琼等语言相比较,同源词多,语法特点接近,许多语法範畴在起源上有很多共同性 。史兴语又称“虚糜语”或“虚糜藏语”,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瓦厂区水洛乡部分村寨,使用者约2000人 。史兴语是面临消失的语言,尚未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目前只有孙宏开(1983年)和黄布凡、仁增旺姆(1991年)做过初步介绍 。调查研究羌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已经失传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操这种语言的羌族居民自称“日麦(四姚坪羌寨川话发音mei,入声)”、“麦”、“尔咩”、“尔玛”、“玛”,这些都是同一名称在不同地区的语音变化,使用羌语的人口约有12万 。羌语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松潘、黑水,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分布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部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 。经过调查研究证实,羌语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 。两大方言分歧的主要特点是,南部方言大都有声调,声调有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北部方言没有声调,但有较为丰富的複辅音韵尾 。两种方言的基本辞彙是相同的,虽然这些词在读音上有些差异,但有严格的语音对应规律 。北部方言的语法表现形式比较複杂,用形态手段来表达语法规律的情况比南部方言多 。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小,南部方言内部差别较大 。北部方言区靠近藏区,使用藏语借词和反映牧区生活的词较多,南部方言区靠近汉区,使用汉语借词和反映农区生活的词较多,并且还可以有和汉语相同的语序出现在口语中 。北部方言有镇平、曲谷、回龙、黑虎、渭门、维古、茨木林、麻窝、芦花等9种土语;南部方言有雁门、龙溪、绵篪、蒲溪、木卡、桃坪等6种土语 。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茂县北部的赤不苏区、较场区、中部的沙坝区、黑虎乡、永和乡,黑水县的大部分地区,松潘县的镇江区、热务区,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 。20世纪80年代,操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9万 。其特点是,大多数地区有颤音,複辅音比较丰富,单元音都分长短、捲舌与不捲舌,有丰富的辅音韵尾、带辅音韵尾的韵母也比较多,有重音,没有声调,轻重音在构词、构形等方面都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构词或构形中有许多语音变化现象,如辅音的弱化、换位、交替,元音的和谐、脱落、增加等 。北部方言代词没有“格”的语法範畴,指示代词只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动词有人称、数、时间、态、体、式的语法範畴 。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理县通化区、薛城区、汶川的威州区、绵篪区 。20世纪80年代,操南部方言的人口约有33000人 。南部方言的特点是,没有颤音[r],大多数读作[dz]或[l],複辅音较少,北部方言的複辅音在南部方言中大都读成单辅音,有声调,起区别词义和形态的作用,没有重音 。南部方言内部各地辞彙差异较大,与北部方言相比,同源词所占比例少 。现在,南部方言地区通用羌汉两种语言,在公路沿线,除了老年人、壮年人还能说羌语外,青少年中会讲羌语的越来越少 。北部方言地区和偏僻山区,羌语还广泛使用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也有人认为语支未定 。分布在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羌族自治县及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县 。使用人口约13万(1982),分南北两个方言 。语言特点(以南部方言桃坪话为例):有64个声母,其中单辅音声母40个,塞音、塞擦音都分清浊、送气和不送气 。複辅音声母24个,如:Ⅹp、Ⅹm、Ⅹ堭、Ⅹq、pz、bz等 。有44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有10个: 徲、i、y、e、a、a、o、u、媅、媅惏,複元音韵母有19个,带-n、-嬜韵尾的韵母有15个 。有6个声调:55、31、51、13、33、241 。形态、助词和词序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单数名词加后加成分表示複数 。人称代词分主格、领格和宾格,用声母和韵母的屈折变化表示,第一人称双数和複数分包括式和排除式 。量词很丰富,量词重叠表示轮番、逐次的意思 。动词有人称、数、时间、体、态、式、趋向等语法範畴,表达方式有:声母、韵母、声调的屈折变化、加前加成分或后加成分、重叠词根等 。结构助词有表示限制、施动、受动、工具、处所等意义的区别 。句子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 。名词、代词作名词的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组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后 。指示代词作定语时前后均可 。借词主要来自汉语、藏语 。在我国四川等地,北川、茂县、汶川、理县这条自东北向西南走向的区域汇集了中国绝大部分的羌族人口,其中,中国约三分之一的羌族人口集中在北川 。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与失蹤的羌族人口达2万多人,同样受损的还有在此区域内的羌寨与羌族民族建筑 。震后,北川与汶川县城整体搬迁 。倖存者在努力活着 。让林继忠惋惜的是,除大量珍贵羌族文化遗址与羌族民俗文物受损之外,一些精通羌族文化的人也在地震中不幸罹难 。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羌语与文化习俗的传承均依靠口口相传 。精通羌语的长者、学者,熟知羌族历史文化的端公是羌族文化传承的关键人物 。北川县知名羌族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羌族音乐收集人计学文和羌舞收集人李红果等在此次地震中不幸遇难,给羌族文化传承带来重大损失 。所以北川的十几位端公是重要的保护对象 。但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是目前羌语普及与传承的一大主要障碍 。失传危机上世纪90年代,四川省民委为方便羌族地区教学、更好地普及羌语,研究出一套羌汉双语适用本,在茂县、汶川、北川等羌族聚居区推广,这套适用本将羌语用汉语拼音标注出来,并标明羌语词句的汉语注释 。比如,羌语将“谢谢”的发音用汉语拼音标示为“Ke Ddea Bea”,孩子们可以按照汉字“柯德柏”的发音来学习这句羌语 。羌语的结构跟英语近似,属于“宾谓主”结构,比如,羌语中“你吃饭了吗”的发音用汉语拼音标示为“unn suduvha seten mi”,直译后实际的结构在汉语中而言应是,“饭吃了吗你” 。目前羌语分为南部羌语和北部羌语,各自都是完整语系,它们根音大多相同,但发音有变化,两种语系都有失传趋势 。南部羌语主要以茂县北溪乡、三农乡、曲谷乡三地为主要基础,阿坝州、北川的羌语语系主要属于南部羌语;茂县、理县、汶川也存在北部羌语,这套羌汉双语适用本以南部羌语为主,所以这套教材相当实用 。2003年7月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由此成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北川县急需精通羌语之人,陈仕琼调至北川县工作 。他每年至少得给北川县的学生、教师、机关干部、旅游及餐饮服务业者进行3至4期的羌语培训,每期培训至少有300人 。参与者相当踊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