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汉光:西汉开国六十年


天启汉光:西汉开国六十年

文章插图
天启汉光:西汉开国六十年【天启汉光:西汉开国六十年】《天启汉光:西汉开国六十年》对汉初政治的演变,对文景之治的实施过程,对西汉初期的政治形态及其特点都有新的体悟,展现了当代学人对汉朝开国六十年间政治运作的深沉反思 。汉王朝在秦末战乱的血火瀰漫中艰难挺立起来,君臣们在公元前202年建国后选择了新的政治运作方式 。经过不少波折和探索,执政者以空前的智慧和毅力创造了辉煌的文景盛世 。汉朝避免了“其亡也忽”的命运,成就了光彩的史章 。
基本介绍书名:天启汉光:西汉开国六十年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页数:248页
开本:16
作者:冯立鳌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9787503446184
内容简介《天启汉光:西汉开国六十年》涉及公元前202年西汉建国至前141年汉景帝刘启离世时期的政治运动 。其中以公元前180年的“大臣诛吕”事件划分上下两个阶段,分别对汉初社会发展和文景之治时代的内外事件、政治人物、治国思想做出了系统分析与反思,意在反映西汉开国六十年间政治演进的规律性 。图书目录上部 人物篇 草创汉朝的刘邦(汉高祖) 减轻赋税,稳定民心 难镇北疆,和亲息战 封邦裂土,疑忌生衅 内生嫌隙,皇权难弭 关注诗书,始行数化 仁弱失政的刘盈(汉惠帝) 恩礼待人,心性良善 弱主雌性,母后为雄 阴狠兇残的吕雉 佐助夫君,影响政局 主朝贪私,诛杀功臣 好恶任情,少有理性 为人兇残,心性奸猾 贻害所爱,苦果自酿 顺时变化的叔孙通 精识时务,善于变通 面对现实,创製礼仪 独立特行,目的为重 以文助汉的陆贾 出使南越,笑谈抚藩 着述《新语》,导引汉政 逆境蛰伏,交游为乐 命运多舛的诸丞相 萧何:皇权压迫,自污损名 曹参:无为而治,大获成功 王陵:耿直抗吕,触鳞失位 陈平:善识时务,以曲求伸 审食其:受宠女主,因幸为相 事件篇 冒顿:创製“鸣镝”,突袭夺政 匈奴:东并西攻,以武强国 冒顿:招降边将,平城困汉 贯高:逞义刺帝,名闻天下 刘泽:舍金筹划,投机得王 刘襄:获悉密讯,兴师讨吕 汉大臣:夺军政变,诛灭吕氏 汉大臣:选立新帝,母家求弱 本篇结语 下部 人物篇 和善为政的刘恆(汉文帝) 惴恐赴京,忐忑即位 广施恩德,厚结人心 大仁济民,心性良善 珍惜民力,倡导简朴 处政求稳,善纳谏言 周旋北患,备武求和 为人深情,养宠伤政 大器早成的贾谊 洞悉政局,忧国献策 人生沉浮,自性悲戚 诚朴守职的张释之 公允执法,不阿尊贵 倡导淳朴,潜化政风 甘受廷辱,避祸贬职 走进漩涡的晁错 心忧国家,献策救弊 不避激流,陷身漩涡 直道而行的袁盎 方正做人,直谏事君 是非分明,宽以待入 行直路曲,捨生不惧 功高受诬的周亚夫 严于治军,为国靖难 不知变通,耿直为人 受诬不屈,命有定数 恃宠生事的刘武(梁孝王) 徙为梁王,为汉屏障 骄纵失宠,难续旧情 宏大父业的刘启(汉景帝) 纨绔之性,报怨做君 削藩惹祸,慌张应付 沿袭旧政,少有调整 家事缠身,周旋母后 无为治国,心尚法术 事件篇 赵佗:称尊岭南,感恩属汉 陈平:恭谦让位,凭才再获 周勃:受诬入狱,私情求免 刘长:椎杀朝臣,绝食弃生 薄昭:擅杀汉使,受逼自尽 中行说:叛降匈奴,挑战母邦 冯唐:君前论将,评说赏罚 刘濞:坐大东南,聚势反叛 窦太后:跳出荆门,鹊变凤凰 王美人:民妇入宫,用心争宠 本篇结语 关于西汉开国六十年的议论 附: 图表1:汉初皇族家谱 图表2:汉初帝相转换及其对应关係 图表3:汉景帝刘启的众多后嗣状况 图表4: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世及承嗣状况 后记后记司马迁是中国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必读书 。一部《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晚年,其记述略古详今,对秦皇及其以后的历史描述尤为备细 。本书系对司马迁所述国史的“当代史”部分进行重读,叙述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约130多年间中国政治演变的基本轨迹,并试图做出应有分析反思,以揭示司马迁笔下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特点和历史演进的规律 。本部《天启汉光——西汉开国六十年》,涉及公元前202年西汉建国至前141年汉景帝刘启离世时期的政治运动 。其中以公元前180年的“大臣诛吕”事件划分上下两个阶段,分别对汉初社会发展和文景之治时代的内外事件、政治人物、治国思想做出了系统分析与反思,意在反映西汉开国六十年间政治演进的规律性 。司马迁主要是以众多人物活动为栽体来记录了历史运动的轨迹,他在叙史上打破编年体而首创纪传体,这不仅是叙史形式的变化,也体现着司马迁以人为中心的历史观 。事实上,历史活动应该有人的完整映像,应该有不同人性、纷繁人情和各式人生的掺杂表演 。按照司马迁的历史理念及其方法,本书系各论着选取了许多有影响的人物来提挈政治发展的脉络,既对人物所涉政治事件做出了系统详尽的分析,也对各类人物的完整心性做出体认 。应该说,对人物性格与命运之複杂关係的体悟,是被当代史论学鑒忽视了的方面,本书系在此做了开拓性工作,具体说来,对于特定的政治人物,书中的分析触及到了全部资料所涉的思想、性格、心理、谋略、事业及人生轨迹等许多方面 。多方位的分析意在强化人物的立体感,并揭示各种政治活动的複杂成因 。这更合于司马迁的史学理念,能使当代读者能得到许多不同人生的启悟 。本书系在体系的建构上把对历史的巨观把握与微观解剖相结合,每部论着均按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构建分析框架,作为史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同时把具体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中去认识,而对人物的认识又以其全部史载的具体活动为据;论着通过对具体活动的剖析完成对人物的全面认识,又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其相互关係的把握来揭示历史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进而认识中国社会政治的一般特徵 。“社会是单向引长的线,人人都来自昨天;记住往昔的经历与得失,我们才会走得更端、更远 。”人类社会的无隈延续,使昨天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繫 。从一定意义上说来,历史孕育着现实、包含着现实:现实映照着历史,包含着历史 。历史与现实的这种贯通性使任何有意义的历史反观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同时也使任何有意义的历史反观必然带有现实的考量 。《重读司马迁》以当代人的视角,深入到历史政治的演进过程中,运用唯物史观以及政治学、心理学、军事学、文化学的理论观点审视历史政治,分析许多具体的人物关係,心理变化,认识和发掘史迁不朽之作中具有当代意义的历史智慧和文化内涵 。论着以史引论,寓论于史,在历史事实的展现中阐发着对社会和人生种种问题的思考与看法 。史实的叙述在书中只是作为议论的引子,而由此引发的种种思考和理性的归结才是全书的重点 。“文章千秋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人物,分析叙述未敢轻率,力求下笔慎重,书中认识和观点上的任何错失完全由作者本人负责 。阅读此书的朋友在观点上如有不同看法,可将宝贵意见发至信箱,欢迎做进一步交流切磋 。该书系各论着所用资料完全忠实于《史记》文本,参考使用的是王利器先生主编的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全四册《史记注译》,在许多必要的地方,尤其是对司马迁同代人物的分析取材上参考了《汉书》和《资治通鉴》 。全书对纷繁庞杂的徵引资料,採取了内在融化、直白叙述、免去引注的方式,希望能方便阅读 。本人所在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为撰着提供了很多帮助,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领导和朋友给予了热情鼓励,杨春霞女士做了许多文字处理工作,中联华文(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樊景良先生、中联学林文化发展中心张金良经理及其同事以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敬业精神推动了论着的出版,中国文史出版社的几位编辑朋友为该书系的问世做出了辛勤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者 2013年10月25日于广州 序言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于垓下一战中全歼了项羽的军事力量,在七位诸侯王和属下将相的推戴下登上了皇帝之位 。秦灭之后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华夏宇内又出现了新的共主 。刘邦的王朝建立在社会的长久阵痛已经结束、民族心智已基本成熟,一个短命的前朝刚被剔除的时候,历史犹如穿过了数百年风云激荡的幽深隧道,又进入了一片新的天地,这一天地的新开拓注定对华夏族日后的发展产生深重的影响 。中国中部的秦岭南麓有一条自西向东的江流,叫汉水,它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此地在战国属楚,楚怀王在此置郡,后为秦所得 。公元前312年秦惠王在此设郡,因水为名,称为汉中 。前206年项羽入关后分封诸侯,不愿给刘邦分封关中,将他封于秦岭之隔的汉中,称之为汉王,刘邦的军队也被称为汉军 。四年之后,以汉王为首的汉军打败了对手,取得了天下,这个新建的国家也就顺乎其理地称为汉朝 。由于这个王朝后来对民族发展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因而华夏族逐渐地演变为汉民族 。炎黄后裔的血脉里在此又增添了一道抹不去的痕迹 。《诗经·小雅·大东》中有八字云:“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这里的“汉”,自然是指“银汉”、“天河”,又称“云汉”、“天汉”,并无任何社会颂扬之意,但当地理上的汉水、汉中被一种社会组织,社会群体而因之命名时,诗经八字就寓示着它们富有光彩的未来 。汉朝的创立人及其后继者并没有足够地意识到民族发展的问题,他们一方面享受着自己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智慧来认真经营这个王朝,对付着眼前的事务或突变 。由于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特殊的位置,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了社会的进程,甚至移动了历史的轨迹,也为后来的社会活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探索性实验 。客观地说来,汉王朝打败了对手,一统宇内,但在一片新的时代田地间,它仍然面临着三个巨大的矛盾: 其一是王朝与民众的矛盾 。黎民百姓由于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暴虐和压榨,在反秦斗争中充当了发起者、支持者和主力军的重要角色;他们在楚汉战争中也曾同情和倾向于支持刘邦的军队,尤其是关中等地的百姓更是给汉军以兵源上和物质上的支援,成为汉军多次败而不亡的支柱 。当汉王朝一旦建立,成为他们命运主宰者的时候,双方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 。民众盼望着社会安静、期待着休养生息,汉王朝以怎样的手段对待民众,将决定着民众对他们的基本态度 。其二是汉王朝与自己非统属的政权组织的矛盾 。当时汉朝的统属区域未超出秦国的版图,在其统属区域的周边或区域之外,还有若干独立自存、不相统属的政权组织,规模最大、势力最强的当属北方的匈奴 。匈奴在秦时就已强大,占据了南至阴山、北至贝加尔湖的广大蒙古高原,并常向南方进行习惯性的资源掠夺和领土扩张 。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军队在北地驻防,并修筑万里长城以为防御 。楚汉战争之际,匈奴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东破东胡,西攻月氏,强化政权,进一步崛起,对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占据珠江流域、自称“南越王”的赵佗政权虽曾属于秦之一郡,但五岭遥隔,关山远阻,并没有与汉王朝建立任何明确的政治关係 。除此之外,在人们当时能观察到的视野中,东瓯、闽越、楼烦、东胡等许多政权组织都在汉王朝的统属之外 。随着交往的扩大,西域的楼兰、乌孙、大宛,西南夷的夜郎、滇越等都成了交往的对象 。如何处理与这些政权组织的关係,尤其是如何对待虎视眈眈的匈奴之威,是年轻的汉王朝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 。其三,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 。当年秦王朝的统一包含着赢氏政治集团的长期发展与世代积累,集团内部的利害关係是相对平稳的 。与此不同,汉王朝的班底一直是一个靠利益纠合的集团 。刘邦从公元前209年沛县起兵到前206年封为汉王,再到前202年登上帝位,整个过程大多靠协调和运用他人的力量 。他曾以裂地封王的巨大利益诱使追随者尽力击楚,楚灭后建立王朝,就不能不对部属兑现这些利益,于是就形成王朝内部的不同利益集团 。在失去外在压力和共同目标、没有任何政治规範做保障的情况下,各种利益集团间必定互相戒备,其冲突不可避免 。具体说来,王朝与诸侯王的矛盾、与外戚、功臣间的矛盾,以及刘氏亲族内部的矛盾都将在适当的时机爆发出来 。如何处理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矛盾,考验着最高执政者的智慧 。汉王朝大约用了六十余年的时间探索上述矛盾的解决方式,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刘邦、刘盈和吕雉先后执政的23年表现为一种非自觉地事变应付,属第一个阶段;文景时期四十年间许多治国方式更为理性和自觉,为第二个阶段 。六十多年间对第一对矛盾解决得最好,这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儘管第三对矛盾曾经频繁发生,但立国的根基没有被动摇,且为第二对矛盾的进一步解决準备了条件 。公元前141年刘彻即位,汉王朝结束了六十年的初创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