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姐妹节【姐妹节】姊妹饭节一般指本词条
每年农曆三月十五,是我国苗族妇女的“姊妹节” 。节日这天,姑娘们妇女们都要吃五颜六色的“姊妹饭”,并互相赠送,以示吉祥 。“姊妹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叶子把糯米泡成各种颜色后蒸成的 。在姊妹节里,姑娘们可以把自己做的“姊妹饭”送给心爱的人吃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苗歌大赛、踩鼓、跳芦笙、银饰服装走秀和“游方”等活动 。
基本介绍中文名:姐妹节
时间:农曆三月十五
民族:苗族
礼物:姊妹饭
姊妹节的传说姊妹节的前身是“坡会” 。苗族姊妹节的範围较广,几百个村寨十几万苗族在礼仪习俗有所繁简或大同小异,在传说上也略有不同,究其来由的传说,主要有以下三种 。传说一苗族姊妹节的传说,主要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 。相传,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却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对 。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 。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 。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天天都偷偷约会 。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 。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 。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 。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即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汉语意译为“姊妹” 。
文章插图
服饰传说二相传台江县的革一地区,有一个苗族大寨,寨子里的男子们每年都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打猎,很久很久都不回来 。寨子里还有众多的妇女孩子和七十个如花似玉的姊妹 。妇女们劳动回来就养儿育女,过着她们永远也过不完的日子 。姊妹们上山摘果与下田劳作,在家姊妹们还纺纱织布织锦与挑花刺锈,他们织出来的布箱子都装不完,他们织出来的彩锦啊,比天上的彩霞还美;他们绣出来的花,蜜蜂蝴蝶都飞来驻留,可是七十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幺,心里总是畅快不起来,因为她们已经到了豆蔻之年了 。于是姊妹们又相邀去开田,她们选择了一个水源丰富的地方,把心思转移到开荒造田方面来,开啊开啊,开出了一块好大的田,从这边田胜望不到那边田胜了 。于是她们在田里放养了很多很多的鱼,春天来了,他们在田里播了糯米种子,秋天到了,她们打下的糯谷装满了一仓又一仓,酿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 。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幺,很少有歌声笑语 。老人们看出了姊妹们的心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建议她们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来,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用精米製成糯饭,再到田里捉来鱼虾壳螺蛳设宴,招呼远方的青年男子前来吃姊妹饭、喝酒跳舞、交谊择偶 。第二年确实通过这种形式,有部分妹妹还选上了如意情侣而高高兴兴地嫁出去了 。以后吃姊妹饭便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 。传说三相传苗族从前居住在遥远的东方 。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和灾荒战乱,被迫不断往西方迁徙,而每逢到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迁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啊,于是他们决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们回来和未嫁姊妹们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饭相诉衷肠,然后依依惜别,这样相习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节,俗语: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 。传说四传说施洞口最初是姊妹的世界 。那时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 。几十个漂亮的苗家姑娘率先来到这里,伐木垦荒,耕耘播种,赢得了第一个金灿灿的硕秋 。次年,在春风拂撩、万物动情的季节里,姑娘们也感到了爱情的渴求,她们便向四邻八寨的后生们发出邀请 。后生们闻讯莫不惊喜万状,纷至沓来 。于是,每年三月十五日的"姊妹节"便相沿陈习,流传至今习俗在这些日子里,按照贵州黔东南州苗家的传统习俗,要吃姊妹饭 。姊妹饭是姑娘们上山採摘野生植物的花和叶,用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熟而成的,吃罢姊妹饭,姑娘与小伙子们身着节日盛装和民族服装,欢天喜地来到陡水河畔,参加娱乐与体育活动:游方唱山歌、吹芦笙、沙滩踩鼓、鸣锣击鼓、跳芦笙舞、划船、斗牛等 。苗族妇女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 。节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们便去田里捉鱼,準备“姊妹饭”、不管她们到哪家田里捕捞,都会受到欢迎 。妇女们吃完“姊妹饭”后,便各自带上事先準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 。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 。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过“姊妹节” 。苗家姊妹节亦称“吃姊妹饭”,是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一些苗家村寨的传统节日,每年农曆三月十五至十八,沿江两岸附近的苗族人民都聚集一起,欢度这个佳节 。节日里,按苗家的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上山採摘野生植物的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姐妹饭晶莹透亮,香软可口 。除全家食用外,还要招待馈赠亲友和客人 。节日期间,苗族人民走亲访友,都要提一个竹篮 。篮中除鸡鸭等菜餚外,还要有清香色美的姐妹饭 。节日期间,男子穿青蓝紫等色的对襟衣,包头帕,姑娘身着绣有各种美丽花纹、图案的民族服装,头髮挽髻、戴上鸾凤银冠,佩戴耳环、项鍊和银圈,身上缀满银牌,赶到清水江畔 。这里人山人海,热闹异常 。有的斗牛,有的划船,有的鸣锣击鼓,有的吹芦竹,有的唱山歌,不少男女则在江边草地或沙滩踩鼓,跳芦笙舞 。节日里,斗牛是最热闹的场面 。在斗牛场上随着芦竹的欢快乐曲,一头滚瓜溜圆,四腿粗壮,头顶两只弯而锋利大角的大牯牛被牵进场来 。这种大牯牛好似沙场“老将”,一听见芦笙响,就知道将有一场鏖战,于是迫不及待的不停地转圈,吹鼻,刨蹄子 。随着鞭炮声,另一头壮实的大牯牛也进场来 。双方主人解去牛缰绳,在牛屁股上拍几下,两头大牯牛一步步地接近,时而挥角相击,时而互相狠抵,你进我退,我进你退,撞得牛角铿铿作响,斗得不可开交 。观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 。有时由于两头不分胜负,人们把牛给隔开 。四周民众纷纷涌到双方牛主人的跟前,往牛的背上,头上抹泥巴,表示祝贺 。牛的主人也乐得双手牵住自己的牛,两脚不停地跳跃,大家不断发出“吁------吁------吁------”的欢呼声 。暮色降临,老人们渐渐地离开江边,宽阔的草滩就成为青年人的天地,情歌在江面蕩漾,苗家青年沉浸在爱情和幸福之中 。关于姐妹节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有无数聪明、美丽的姑娘 。她们依靠自己的双手,辛勤地劳动着,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但美中不足的是,有许多姑娘已经长大成人,尚未出嫁 。于是大家商量决定,每人拿些米来,姐妹们一块聚餐,唱歌跳舞,让其他地方的小伙子也来这里玩玩 。到了这天外地来了不少青年男子 。人们聚集一起,有的斗牛,有的赛马,有的唱歌,有的踩鼓,有的跳芦竹舞,十分热闹 。姑娘们不但殷勤地招待他们,临别时还送给他们糯米饭 。青年人受到热情款待,心里非常高兴 。以后他们常来这里玩耍,也送姑娘们一些喜爱的花边丝线等物 。由于经常往来便与姑娘们建立了感情,彼此都结成了伴侣 。天长日久,世代相传,就成为清水江畔苗族人民,特别是男女青年的共同节日 。姊妹饭姑娘们做姐妹饭,是将采来的野花野果浸出颜色,用来把糯米饭染成红的、黄的,蒸熟后,糯米饭五颜六色、晶莹透亮,既好看又香软可口 。过节那天,家家都吃姐妹饭 。姑娘们的心意也都藏在了这姐妹饭里 。:姑娘们用手帕或篮子装好姐妹饭,送给两天来陪伴她的小伙子 。小伙子打开饭包,如果姐妹饭上放着一对红筷,表示姑娘喜欢他,愿意与他交朋友;如果只有一支筷子,是姑娘婉转地暗示小伙子,不要再单相思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辣椒、葱、蒜,则表明姑娘不喜欢他,知趣的小伙子就该转移目标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树叶和松针,那是告诉小伙子至少还有希望,小伙子应该买些绸缎或丝线送给姑娘,加强联繫和了解 。姊妹节服饰苗族女子的银冠,是苗族银饰的精华 。年轻的苗族姑娘多喜爱将近百朵的银质花簇缠在头戴的铁丝架之上,使之成为帽顶,帽的周围则缠以钻花的薄银片,下缘缀上数十枚有银链繫着的银坠 。还有一种银冠苗族女子无论长幼都爱戴,它将银花、银泡等缀在头巾周围,再在夹层上插以四五束银花簇 。花簇的构造,是在银簪的外端,焊接30多根长短不一的银签,每根签顶都焊接一朵精製的银花,髻后插一把木梳 。木梳背包一块薄银片,周边缀满银坠,只留梳齿 。髻上插一只银凤和一副银角 。银凤、银角均用薄银片製成,其上精钻双龙戏珠 。苗族女子的银饰,当属盛装时所佩最美,每遇重大喜庆节日或有贵客来时,苗族女子便全身上下缀满银饰,有如中国古代武士般周身铠甲,气度非凡.苗族女子有戴银角及其它银饰的习俗,有些老人竟也满头银饰,还要缀上彩色羽毛,繁花似锦、富丽至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