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训练是人生必要的项目——读朱自清《经典常谈》 作文阅读的世界之最

【光明书话】
作者:陈文忠(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1998年12月3日 , “小雪” , 冬天的第二个节气 。我在校园旁的“淘书乐” , 淘到《朱自清全集》第6卷“学术论著编” 。翻看目录 , 第一本就是“经典常谈” 。当日无课 , 一个下午就把这本小书读完了 。朱自清“透着优游不迫神儿”的散文笔法 , 令我神往 。再读《序》 , 第一句话:“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 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原来这是为中学生写的 , 是向中学生介绍应当见识的经典 。我已忝为“大学教授” , 反躬自问 , 朱自清要求中学生阅读的中国经典 , 我读过几部?张潮《幽梦影》开宗明义:“读经宜冬 , 其神专也 。”我取出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 心神专一 , 从头读起 。边读边为每一章拟标题 , 最后编了一册“四书目录” , 以便时而习之 。
朱自清(1898年-1948年)
从1998年开始 , 在专业之外“亲近经典” , 已经二十多年了 。期间 , 我的学生 , 尤其是研究生们不断追问我一个问题:在21世纪的信息化、智能化时代 , 古老的经典还有什么用 , 还能给现代人什么启示?传统经典都是人文经典 , 传统学问就是人文学 。因此 , 问题实质是:在崇尚科学的时代 , 人文学还有什么用?朱自清借用“外国教授”的话说:“阅读经典的用处 , 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这确是一个明达的见解 。然而 , 阅读人文经典 , 除了“见识经典” , 还应有更重要的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文化意义 。
经典是智慧的源泉
首先 , 经典是智慧的源泉 , 没有经典 , 我们将停止思考 。在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人文领域里 , 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 前人都已经思考过了 , 准确地说“轴心时代”的先哲们都已经思考过了;我们要做的 , 只是重新加以再思考而已 。怀特海说:对欧洲哲学传统的最保险的定性莫过于: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学说的一系列的阐释;梁启超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钱锺书说:古人有言 , 明体达用 , 用之学问 , 日进千里 , 体之学问 , 仍守故步 。亚里士多德之《物理学》 , 已无人问津 , 而亚里士多德之《伦理学》 , 仍可开卷有益 。中西三位现代学人的话 , 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古老的人文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 , 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给人以心灵的启示、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动力 。钱锺书的“体用之分” , 则精辟揭示了人文与科学性质和效用的差异 。
那么 , 为什么古老的人文经典能穿越时空 , 具有永恒的青春生命?简言之 , 这是由人文经典的文化生命本质决定的 。文化是生命实践的理性升华 。而个体生命的有限 , 决定了族类生命的无限重复性;族类生命的无限重复性 , 则决定了人类文化的重叠性 , 同样决定了人文经典的永恒性 。美国学者尼古拉·默里·巴特勒说得好:“只有学者能认识到 , 近代世界里所说的和所想的在任何意义上属于新的东西 , 是多么微不足道 。探索人类的本性必须提出的几乎所有问题的深度 , 以惊人的深刻性和洞察力解释人的思想和人的愿望 , 这是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以及中世纪伟大的思想家的巨大成就 。”借言之 , 在中国 , 探索人类的本性必须提出的几乎所有问题的深度 , 以惊人的深刻性和洞察力解释人的思想和人的愿望 , 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伟大思想家的巨大成就 。三千年的哲学史 , 是百年人生问题反思史;三千年的文学史 , 是百年人性情怀咏叹史 。三千年的人类文化 , 一百年的生命长度!这便是古老的人文经典能够穿越时空 , 具有永恒的青春生命的根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