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八仙( 二 )


跳八仙

文章插图
南丰中和村“跳八仙”--何仙姑赣东两县“跳八仙”与《东游记》的八仙都不尽相同 , 说明各有来历 , 如明人《列仙全传》无张果老 , 有刘海蟾 , 石浒八仙与其相同 。《西洋记》八仙无张果老、何仙姑 , 但有风僧寿、玄壶子 。中和“跳八仙”除用《东游记》八仙外 , 又加刘海、刘伶 , 其中刘海就称风僧 , 这与《西洋记》的影响不无关係 。崇仁“跳八仙”无汉钟离 , 用刘海 , 也应有所根据 。上述八仙班的刘海 , 原称刘海蟾 , 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 , 民间因其号有蟾字 , 遂讹为刘海戏蟾 , 民间戏剧与绘画常用此作题材 。两县“跳八仙”都着戏装 , 受戏剧影响颇大;又因是傩舞 , 保留一定的驱疫仪式 , 但更多的是祝福形式与喜庆色彩 。崇仁跳八仙“跳八仙”俗称“打把戏” , 是崇仁县巴山镇前河、里河、詹家三村(原属沙堤乡)杨、詹两姓祖传的“跳傩” , 属傩舞 。其缘起与位于前河等三村附近的枧头庙有直接关係 。据前河杨氏族谱记载和当地老人介绍 , 建自晋盛于唐的枧头庙 , 五代、南北宋间 , 因社会动乱无人管理 , 一度蕩然无存 。元初 , 杨氏先祖由左港金溪桥迁居前河 , 合族出资独姓重建 , 并塑民间传说中的战神七爷之像供在庙内 。未几 , 由县城衙前詹家迁至前河南偏东1公里处建基詹家村的詹姓 , 以及当地其他村庄诸姓 , 相继参与扩建枧头庙 , 并先后塑了他们崇拜的战神八爷等数百个神像供立其中 。至明代洪武末年 , 因庙内诸神“显应益甚 , 倾支远方 , 故兴栋宇稍圮 , 争自修饰 , 迎赛大神”。前河杨姓以开庙老祖自居 , 警告“他保不得与焉”(以上引文均见《端溪(即今前河)杨氏九修族谱·序》)经过多次协商 , 议定每隔十年举办两届“迎赛” , “跳八仙”与迎神赛会一起活动 。杨、詹两姓、各主办一次 , 分别于每十载的第七、第八两年农曆正月主持“迎赛大神” 。第七年为杨姓主持 , 腊月廿七日请神 , 活动7天;第八年为詹姓主持 , 腊月廿八日请神 , 活动8天 。杨姓八仙班2个 , 詹姓1个 。“迎赛”仪式 , 杨姓的程式是:第一天请战神“出殿” 。清晨打扫庙宇 , 燃烛焚香 , 鸣铳祭祀 , 并狂跳《跳八仙》 , 再请主神下位出殿坐立庙前 , 最后由两班人马戴上四“天将”和“八仙”的面具 , 轮流在庙门外早已搭好的“将台”上演武与跳“八仙”;善男信女们则陆续前来求神还愿 , 观赏表演;四乡百姓有的赶来看热闹 , 有的到此设摊摆点卖烟、茶、香、烛等物 。入夜 , 至办者事先派专人从南昌、上海等地请来的大戏班子 , 推出名角登台献艺 , 让香客和乡亲们大饱眼福 。第二至第六日“游乡” 。白天由“凡人”鸣锣开道 , 四“天将”和“八仙”们挥拳起舞 , 列队游村走巷 。凡家有喜庆之事者 , 舞队入室表演 , 俗称“打把戏” , 以求吉星高照 , 香菸不断 , 福寿绵长;若遇遭灾、丧亲者相请 , 舞队也会欣然进院献技 , 大显驱凶神赶恶煞之威 。所到村户 , 皆赠红包致谢 。晚上 , 仍请戏班演戏 。第七天“巡野” 。清晨 , 青、壮农夫抬着七爷等战神塑像 , 在本里、本保、本都或邻都游览村舍和田野——起动 , 百余人齐放神铳助威 , 数十人鸣锣开道 , 四“天将”众“八仙”各执兵器、法宝殿后护卫 , 庄重威严 , 浩浩蕩蕩 。尾随凑趣者结队成群 , 络绎不绝 。午后归来 , 让诸神归位 , 入夜照常演戏 。翌年詹家村的“迎神大赛” , 做法与前河、里河大致相似 , 不同之处有二:一是他们只有一个跳傩班 , 无法轮换出动;二为表明专门敬奉战神八爷 , 特意增加一天祭祀活动 , 凑个“八”字 , 以示区别 。当地曾有民谣歌其事云:“端上(即今前河)詹家人 , 十年两届神 , 戴起木面壳 , 笑煞几多人 。”“迎神大赛”就是跳傩“跳八仙” , 所装扮的“八仙”名与扮相有:铁拐李 , 身穿青摺子衣;吕洞宾 , 身穿黄摺子衣衫;曹国舅 , 宫廷衣装;何仙姑 , 身穿粉红宫装;张果老 , 老道衣衫;韩湘子 , 青花摺子衣;蓝采和 , 蓝底白花摺子;刘海 , 粉红摺子加腰裙 。与传统“八仙”所不同的是 , 崇仁的“跳八仙”中没有汉钟离 , 而代之以刘海 , 类似湖南花鼓戏中的“砍樵”者刘海 , 但他表演的绝技不是砍樵 , 而是“戏蟾” 。“戏蟾”的刘海手中拿木杖 , 杖头上雕刻成“蟾头”形状 , 且下颚与舌头为活动机关 , 能随艺人手持上下晃动而发出如癞蛤蟆般的叫声 。这一奇特现象 , 或能旁证该舞最早源于唐朝 。因为只是到了唐代 , 中国民间才出现了《刘海戏金蟾》的传说故事(引文均见1987年4月18日南京《周末》第三版沈中尧所撰《刘海与留孩》) 。倘若民间无刘海的传说 , 便让他手持金蟾入舞 , 那是不合常情的 。“跳八仙”历来只在前河等三村两姓间世代秘传 , 一般是父传子 , 所扮角色形象、动作不得随意变更 。平时面具、道具由各个角色的扮演者自己保管 。每逢迎神大赛之年 , 都要提前一个多月重排 , 直至动作熟练 , 父辈点头 , 方能在“诸神”之日“开傩” , 严防变形走样 , 可谓慎之又慎 。前述各端说明:即使不再溯源 , 从明洪武年间至今 , “跳八仙”也有600余年历史 。“跳八仙”中角色表演各有特色 , 以表现各人的性格特徵为主 , 动作简单朴实 , 注重生活情趣 , 风格古朴庄重 , 却又活泼热闹 , 有一定的喜庆幽默色彩 。伴奏只用打击乐 , 所用锣鼓节奏与曲调依次为《开场调》、《八仙调》、《打把戏调》和《转路调》 。由于“八仙”戏舞贴近生活 , 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 每逢庙会搬演之日 , 都吸引了四乡八邻前来观瞻 。清末民初声名鹊起 , 常令县城、府治轰动 。“跳八仙”所用道具和面具 , 或选质地坚硬的樟木、杂木雕刻 , 或集多种竹子製作 , 工艺都比较複杂 。像雕刻八位仙人的形象 , 以及他们所持金蟾、拐棍等 , 一般木工就难胜任;再如笊篱、拂尘、笛子、道情筒、篾片条、芭蕉扇、小花篮等 , 寻常篾匠也无胆量承揽 , 非请能工巧匠不可 。所以 , 族人十分爱惜 , 规定使用者不得损坏 , 妥为保管 。建国后 , 1959年前 , 里河两村村民联合重排此舞来县城参加庆祝建国十周年大游行 , 沿途受到城乡观众热烈欢迎 。此后 , 由于左的思想影响 , 被迫息影销声 。十年动乱期间 , 面具、道具统统被焚 , 使之频于危境 。1983年崇仁县文化馆组织力量进行排练 , 参加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的录像 , 并被收入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华舞蹈志·江西卷》 , 方始重展丰姿 。2006年 , 崇仁“跳八仙”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