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城隍庙( 二 )


北京都城隍庙

文章插图
都城隍庙标识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 。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后来城隍又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 。城隍神最烜赫的时期是明代 。朱元璋建国后,想利用民众迷信心理,鼓吹城隍神能鉴察民之善恶,行善者得福,作恶者受惩,用以震慑臣民,巩固统治 。“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倖免” 。他于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正月大封京城和天下城隍 。城隍即所谓镇守 。各府有都城隍庙一座,其属下各县有城隍庙一座 。北京城内有二县,各有城隍庙 。明冯应京《月令广义》说北京的城隍先是文天祥,后为杨椒山 。他们是正义的化身 。庙会都城隍庙庙会是北京最早的,也是最热闹的庙会之一 。都城隍庙庙会旧曆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 。开市之日商贩云集,不仅人们日常所用之物无所不有,还汇集了全国各地的名特产品,如苏绣、蜀锦、绫罗绸缎、笔墨宣纸等以及国内外奇珍异宝,如商周之彝鼎、奏汉之匜镜、唐宋之书画、名窑瓷器、珠宝、象牙、玉器、珊瑚树等等,盈架悬陈,琳琅满目 。客商不仅来自国内四面八方,还有国外的 。明刘侗着《帝京景物略》:“城隍庙市,月朔、望,廿五日,东弼教坊,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 。图籍令日古今,彝鼎之曰商周,氍镜之曰秦汉,书画之曰唐宋,珠宝象玉珍错绫缎之曰滇粤闽楚吴越者,集市族族,行而观者云,贸迁者三,渴乎庙者一 。”明代的《燕都游览志》说:“庙市者,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东至刑部街,约三里许,大略与灯市同 。每月以初一、十五、二十五开市,较多灯市一日耳 。”详尽地记载了庙会出售钟鼎、书画、玉器、文玩的兴旺景象 。明人笔记《谈经》还说到外国客商逛都城隍庙庙会:“碧眼胡商,飘洋番客,腰缠百万,列肆高谈”的情景,《谈经》中还说:“庙市则起自刑部街之东弼教坊下,绕北,延至都城隍庙,绵亘十里 。”从“列肆三里”和“绵亘十里”,足以说明庙会规模之大 。每逢正月十三日的元宵、五月十九日的城隍寿诞、六月初八日夫人妈的生辰以及清明节、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的祭孤,城隍庙都要举行庙会活动 。这些庙会规模大、範围广、人数多 。届时,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 。“闹市口”即是记载当时庙会盛况的地名 。由于庙会上“游上填塞,故多草窃剪绺之事”,少不了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因而留下“闹市口常闹事,太平桥不太平”的谚语 。清朝末年渐渐荒废,原来石碑很多,后来被人陆续偷盗 。同治10年发生火灾后,修复了后殿及仪门 。光绪末,仅修复三间正殿,以便春秋祭享 。经历了百余年的风雨侵袭,仅存的后殿“沦为”工厂库房,周围是私搭乱建的低矮房屋,飞翘的屋檐靠砖头及木头勉强支撑,镂刻精緻的门窗断裂脱落,油漆彩画蕩然无存 。后来仅存寝祠五间,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11月,金融街启动都城隍庙百年大修,拆除周边千余平方米违法建筑,更换30%以上的内檐木构件,殿内的水泥地面全部换回了“磨砖对缝”的青砖 。城隍庙修缮还被列入了“人文奥运”保护工程範围 。西城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休闲广场建成后,这座封闭多年的神秘古建将同休闲广场一起向市民开放,为市民再添一处休闲活动场所 。历史沿革北京都城隍庙始建于公元1270(元代至元七年),因大都城即成,宜有明神之主,请立城隍神庙,故而选都之坤方一隅,命少府督工建城隍庙,其名为佑圣王灵应庙 。明永乐年间重建 。公元1430年六月(宜德五年),命行在工部修北京城隍祠 。正统十二年闰四月,命工部右侍郎王佑修东岳庙城隍庙,至正统十二年十一月重建城隍庙成,明英宗御製碑文首次记录了都城隍庙灾,诏工部重建 。公元1575年(万曆三年)又重修 。公元1726(清雍正四年)及1767年(乾隆二十八年)屡发帑兴建 。公元1871年(同治十年)毁于火,又重修寝祠大殿及仪门 。至民国时,虽然还有香火,但已逐渐衰败 。据曾经住在附近的着名北京史地学家常人春先生描述,当年山门内是仪门,仪门后是一片空旷且堆满瓦砾的大院,正中是寝祠大殿,大殿上挂着谁毁谁誉,逝者如斯夫;不仁不智,孰之而已矣的楹联 。后来,都城隍庙被水电厂占用,周围旧有的建筑被拆改殆尽,惟有寝祠大殿保存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