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裂变( 五 )


核裂变

文章插图
核裂变第一项是按液滴模型计算的值;第二项是壳校正项,即在按壳层模型算出的能量值中,减去假设的把费密面附近的能级加以展宽、能级密度加以平滑化而算得的能量值 。对于从铀到錇的核素,由于壳校正的加入,原来的单峰裂变势垒变成了双峰势垒,出现了中间势阱 。这种理论能够满意地解释60年代发现的自发裂变同质异能素及垒下裂变共振成群(“中间结构”)现象等实验事实 。裂变道理论一个变形的原子核除了单粒子运动外,还存在集体振动和转动,这些运动方式是互相耦合的(见综合模型) 。考虑激发能超过裂变势垒不太多的情况 。当核从複合核态过渡到鞍点态时,处在鞍点上的原子核是一个大变形核 。由于激发能转化成了核的形变能,儘管在複合核态时激发能相当高,到鞍点时,激发能就很低了,或者说,核变冷了 。因而可以认为鞍点的核与通常的小形变的冷核相似,也具有一组转动和振动能级 。这些能级各有特定的量子数 (JπKK是总角动量J在核对称轴上的投影,π是宇称) 。原子核在裂变时要保持这些量子数守恆,到达鞍点的核只能占据具有一定JπK的能级,这些能级就形成了核通向裂变的通道,称为裂变道 。裂变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的现象 。裂变几率的计算这是裂变理论中发展较早的一部分,可以分为自发裂变和感生裂变几率的计算两部分 。关于自发裂变,人们可以仿照α衰变採用量子力学隧道穿透理论 。但是由于裂变势能曲面是一个多维的曲面,相应的质量参量又必须用微观理论来计算,所以实际上仅在极少数情况下进行过比较认真的计算,结果也有很多不定因素 。但是人们利用这种概念作了一些系统学的工作,表明大致趋势是不错的 。关于感生裂变,感兴趣的是在给定的核激发能E下,发生裂变的几率 。这个问题N.玻尔和J.A.惠勒早在1939年,就在平衡统计的假设下计算过了 。据此假设核处在鞍点的几率为ρf(E-Ef-Ek)/ρo(E),式中ρ0及ρf分别为处于基态形变及鞍点总形变时核的能级密度,Ef及Ek分别为核鞍点势垒高度和集体运动动能,设集体运动也服从平衡统计分布,则单位时间裂变几率为:
核裂变

文章插图
公式这个公式虽然一直为人引用,但难以严格从实验上验证,因为ρf既难在理论上进行可靠的计算,又无裂变以外的实验可加以测定 。对ρf的粗略的理论估计表明,在激发能不高的情况下这个公式大体上是可用的 。裂变机制的模型是裂变理论中最困难和最不成熟的部分,仅作简单的介绍 。① 最早发展的是一种流体力学模型,认为在裂变过程中,核的形变服从经典流体力学的规律 。一个三维液滴的运动也是很难计算的,实际上只能对形变加以严格的限制,在引入适当的粘滞性后,这种理论能给出碎片的平均动能 。以及较轻的核裂变对称质量分布 。② 关于低能裂变现象,也可以直接用量子力学的含时间的自洽场方法来计算,这种微观理论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不过与系统地解释各种裂变现象还有很大距离 。③ 裂变统计模型认为,从鞍点下降到剪裂点的运动足够快,或裂变核集体运动自由度与单粒子自由度之间耦合足够强,以致集体运动的能量可以转化为粒子内部自由度的能量 。在这种前提下,可以假定,在剪裂点处存在统计平衡 。不同的断裂组态(断裂组态由两个即将产生的碎片的质量、电荷、形变及动能来表征)的相对几率正比于本组态的能级密度 。根据这样的考虑,可以计算出碎片的质量分布 。统计理论在原则上也可以预言裂变的其他许多特性 。实际计算时要採用可调参量,在加上壳效应之后,裂变的许多图像看来是与统计理论定性相符的 。但是由于统计平衡的假设本身根据不足,计算中又引入了过多的参量,这种理论也不成熟 。④ 发展了一种非平衡的统计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裂变过程是由于形变运动与粒子自由度耦合,沿势能曲面所做的半无规的迁徙运动 。核的形变几率的变化由输运方程所决定,这种理论的计算难度很大,尚无可靠的定量结果 。总之,如何从理论上有效地处理这种大形变的集体运动,是一个尚待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研究意义对裂变现象的研究,几十年来始终是核物理的一个活跃的分支 。这是由于:①裂变有着重大的实用价值;②裂变是一个极複杂的核过程,研究这一过程有助于原子核物理学的发展 。在裂变发现后,很快就弄清楚了,裂变时不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同时还发射出几个中子 。既然中子能引起裂变,裂变又产生更多的中子,因此可以通过链式反应(见裂变反应堆)在巨观尺度上使原子核释放出能量来 。这就找到了大规模利用核能的途径 。除了巨大的核能在军事和能源方面的实际套用之外,随着反应堆的建立,放射性同位素开始大规模生产并广泛套用于工农医等各部门 。从发现衰变到掌握原子能,是20世纪科学史上的重要一页 。裂变是核的大形变集体运动的结果,弄清它的机制,了解裂变过程的各种複杂的现象,到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努力研究的方向 。因此对于核物理本身,裂变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自发裂变是决定最重的那些核素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裂变产物提供了大量的丰中子远离β稳定线的核素;裂变研究又提供了原子核在大形变条件下的各种特性(如变形核的壳效应)等等 。所有这些都说明裂变是核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主要套用核电站和核子弹是核裂变能的两大套用,两者机制上的差异主要在于链式反应速度是否受到控制 。核电站的关键设备是核反应堆,它相当于火电站的锅炉,受控的链式反应就在这里进行 。核反应堆有多种类型,按引起裂变的中子能量可分为:热中子堆和快中子堆 。热中子的能量在0.1eV(电子伏特)左右,快中子能量平均在2eV左右 。运行的是热中子堆,其中需要有慢化剂,通过它的原子与中子碰撞,将快中子慢化为热中子 。慢化剂用的是水、重水或石墨 。堆内还有载出热量的冷却剂,冷却剂有水、重水和氦等 。根据慢化剂和冷却剂和燃料不同,热中子堆可分为轻水堆(用轻水作慢化剂和冷却剂稍加浓铀作燃料)、重水堆(用重水作慢化剂和冷却剂稍加浓铀作燃料)和石墨水冷堆(石墨慢化,轻水冷却,稍加浓铀),轻水堆又分压水堆和沸水堆 。